天輪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輪壩 |
---|
基本資料 |
位置 台中市和平區天輪里 操作者 大甲溪發電廠 管理單位 台灣電力公司 水壩類型 混凝土重力壩攔河堰 |
天輪壩,是大甲溪水力發電系統中從上游算來第四座水壩,由台灣電力公司管理。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天輪里,位於上谷關附近的大甲溪中游,即位於谷關發電廠下游2.5公里、谷關水庫下游10公里處。 [1]
主要功能
- 是將大甲溪溪水經由隧道引至天輪發電廠發電,是大甲溪上最早完成的水壩。
- 天輪發電廠下游13公里處設有天輪壩後池堰,係調節天輪發電廠尖峰發電之尾水。
- 1999年馬鞍壩於天輪壩後池堰上游完工運轉後,天輪壩後池即轉為馬鞍發電廠之後池。
歷史沿革
- 大甲溪流量豐沛、河床坡度陡峻,所以早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就已經知道大甲溪的水力發電潛力,故於1942年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建設「天冷發電廠」,但因當時是世界大戰末期,日本人在資源耗盡後於1944年10月停工。
- 光復後,台灣電力公司獲得美援協助開始天輪電廠續建,全部土木工程於1951年10月完成。
- 1952年3月開始裝設容量26,500KW的第一部發電機,同年9月5日電廠正式發電。9月9日老蔣總統蒞廠視察,親自題名該廠為「天輪發電總廠」。
- 第二部機組,容量也是26,500KW,於1952年10月動工,1953年8月併聯發電。
- 第三部機組,容量也是26,500KW,於1956年4月9日併聯發電,並且因天輪壩頂加裝閘門,將川流式改為調整池式發電。
- 第四部機組,容量也是26,500KW,於1978年11月30日併聯發電,但天輪引水隧道的最大安全通水量只有每秒68立方公尺,水量不足,因此四部機組的裝置容量全部下修為22,500KW,總裝置容量為90,000KW。
- 德基水庫完成後,下游各電廠串聯運轉,但天輪壩的容量太小、輸水隧道供水也不足,電廠無法再擴充,天輪壩常常溢流,損失發電效益,因此在天輪壩上游右岸約100公尺處另建一新的取水口,裝設國內慣常水力機組中容量最大(105,500KW)發電機一部,稱為新天輪發電廠,於1996年4月30日商轉,但編屬為「大甲溪電廠天輪分廠第五部機」,故天輪分廠總裝置容量達195,500KW。
- 本壩壩高48.2公尺、壩長91公尺,原設計容量82.4萬立方公尺(2011年3月實測剩27.3萬立方公尺),比較大甲溪上其他的水壩,如德基水庫、青山壩、谷關壩、馬鞍壩、石岡壩分別完成於1974年、1970年、1961年、1999年、1977年,天輪壩是大甲溪流域最高齡的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