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養老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賜養老錢》是一則寓言故事。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1]。
正文
這是一個有關於誠實與狡猾的故事。誠實的農人撿到錢,交還給失主。但是狡猾的失主卻去訛詐誠實的農人,事情的最後會是怎麼樣呢?
一天早晨,一個農人挑了一擔菜進城去賣,在街上,農人拾到一疊錢,他點了一下,共有15張。
回家後,農人把15張錢交給他母親,他母親說:「孩子,人家丟了錢。一定很着急,我們怎麼能要人家的錢呢?趕快送還失主,說不定人家正找得着急呢!」這位農人按照母親的吩咐,趕回拾錢的地方,等待失主來領。
在前面不遠處,農人發現有一個人好像低着頭在地上尋找什麼東西,便連忙上前問他:「老弟,你丟了錢吧?這,我拾到了,現在還給你吧。」不等那人回答,農人便將15張錢全都給了那人。這時,有一些人圍了上來,見此情景,有人提出,失主應給些賞錢給農人。不料,這個人卻十分吝嗇地說:「我丟失的原本是30張錢,現在才只找回來一半,我怎麼能再分一些賞給他呢?」
農人覺得那人太不講理,自己如數將錢歸還給他,他不但不謝,反而有誣衊自己貪了一半的意思。農人實在氣憤不過,便跟那人爭吵起來,兩人互相扭着來到縣衙門的堂上,他們各自向縣令敘說事情的緣由。
縣令聽後,心裡已有幾分底了,他對那領錢人的行為頗為生氣。縣令派人將農人的母親叫來,當面對質核實,證明農人說的情況屬實。接着,縣令讓農人和那個領錢人各自具狀。於是他們分別寫道:「拾錢人的確是拾到15張錢鈔」,「丟錢人確實是丟失了30張錢鈔」。縣令將兩張狀紙捏在手上,對失主說:「你丟的是30張錢鈔,而他拾到的是15張錢鈔,可見這錢不是你的錢,而是上天賜給這位賢良母親的養老錢。假若他拾到的是30張,那就是你的了,你可以到別的地方去找你的錢吧!」
那人知道自己撒謊,自覺理虧,便也不敢再作狡辯,灰溜溜地離開了縣衙。於是,縣令把15張錢鈔交給農人的母親,說:「你是位賢德的母親,這錢就歸你了!」
人們聽說了,都拍手叫好。
哲理
那位賢良的母親教兒子將拾來的錢交還失主,反遭訛詐;賢明的縣令又機智地將錢判送賢母,而那靠訛詐欺騙的人卻不得好下場。所以,為人都應有一顆善良的心才好。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經》[2]《拉封丹寓言》等…
視頻
天賜養老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經典的寓言小故事以及啟示,無憂考網,2019-07-22
- ↑ 妙趣橫生的《百喻經》 ,搜狐,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