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璣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天璣

外文名稱;Phecda

別名;祿存星

分類;恆星

質量;2.94 M⊙

表面溫度;9355 K

視星等;2.44 等

絕對星等;0.4 等

赤經;11時53分49.83秒

赤緯;+53 41' 41.1"

距地距離;83.2 光年

光度;65.255 L☉

半徑;3.04R☉

天璣(Phecda),即大熊座γ星A(γ Uma A),古代中國又稱祿存星,是北斗七星的第六亮星,也是大熊座的一顆星,距離太陽大約83.2光年(25.5秒差距) 。在北斗七星的勺子形象中,天璣是勺子左下方由勺口起數的第三顆星。相對於太陽,天璣是一顆更大、更亮,溫度更高的主序星。[1]

命名

中國

在古代中國的儒家宇宙觀中,天璣被認為"主中禍"。《晉書·天文志》中說,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 在中國古代占卜學中,天璣又被稱為祿存星,代表富貴,擁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西方

在西方,天璣的傳統名稱為Phecda或Phad,這源於阿拉伯短語فخذ الدب,意為"熊的大腿"。 201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組織了一個恆星命名小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對恆星的專有名稱進行編目和標準化。WGSN於2016年7月發布了第一份報告,包括了其批准的前兩批恆星名稱的一份表格,其中就有Pfecda。

印度

對印度教徒來說,天璣被稱為Pulastya,是七個吠陀(Rishis)之一。

拜耳命名法

在拜耳命名法中,天璣被命名為大熊座γ A(γ Uma A)。

物理性質

天璣的質量為2.94倍太陽質量,半徑是太陽的3.04倍,是一顆光譜型為A0 Ve的主序星。他被一層氣體包裹着,而這會增加它光譜中的發射線,因此在它的光譜型"A0 V"後加了一個字母"e"來表示。由於其光譜的典型性,自1943年以來,這顆星的光譜一直是其他恆星分類的穩定錨點之一。 天璣的質量是太陽的2.6倍,半徑是太陽的3倍,外層大氣有效溫度為9355K。 這顆恆星在快速旋轉,自轉速度大約為178km/s。天文學家估計它的年齡有30億年了。

所屬系統

天璣有一顆伴星,因此這是一個雙星系統。通過測量天璣的擾動並觀測,大熊座γ系統的周期為約20.5± 1年,軌道偏心率約為0.3± 0.3。天璣的伴星大熊座γ星B(γ Uma B)是一顆光譜型為K的主序星,質量是太陽的0.79倍,表面溫度為4780K。據估計,天璣與其伴星平均距離為8.55光年(2.62秒差距),遠小於它們與太陽的距離。

觀測

對於普通天文愛好者來說,天璣的視星等為2.44等,屬於比較亮的恆星,只要遠離光污染就比較容易觀測到。尋找天璣很簡單,只要向北方找到北斗七星,從勺口數第三顆星就是天璣,它與天權、天璇、天樞一起組成了勺子盛東西的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魁")。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北斗七星的高度角整體較低,因此秋季不太適合觀測。天璣的赤緯為+53 41' 41.1",因此理論上說整個北半球和南緯37°以北的地區都能觀測到天璣。

1989年,依巴谷衛星( Hipparcos astrometry satellite)發射升空,用於對約10萬顆恆星使用三角視差法測量它們離地球的距離,天璣就是其中之一,天文學家因此獲得了一些它的數據。據其觀測,天璣距離太陽大約83.2光年(25.5秒差距)。

北斗七星 組成天體 天樞 天璇 天璣 天權 玉衡 開陽 瑤光

相關視頻

【窺探天璣】北斗天璣星第75號計劃-2017勇踏無人之境

參考資料

  1. 天璣8100支持北斗嗎是幾納米工藝? , 360搜索, 202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