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鳳凰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河區鳳凰街道是天河區轄行政街,位於天河區東北部。所轄範圍:東部與北部鄰白雲區,南與長興街、新塘街相鄰,西與龍洞街相鄰。總面積22.998平方公里,人口19534人(2010年)。設有2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街道辦事處設在華美路中段。[1]
中文名稱:鳳凰街道
行政區類別:街道
所屬地區:廣東省
電話區號:(+86)020
地理位置:廣州市天河區
面 積:22.998平方公里
人 口:19534人(2010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火車站: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等
車牌代碼:粵A
地理環境
鳳凰街建於2002年12月31日,由天河區原沙河鎮劃出漁沙坦村和柯木塱村組建而成,因轄內有鳳凰山而得名。鳳凰街位於天河區最北部,東起廣汕公路方屋村,與蘿崗區聯和村相依,南達省良種繁殖場,與新塘街相連;西到黃屋村,與龍洞街相接;北達筲箕窩,與白雲區太和鎮相鄰。
街轄內有4個社區居委會與2個村改制公司:漁沙坦、鳳凰、柯木塱、高塘石社區居委會和漁沙坦盛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柯木塱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全街面積23平方公里。總人口19534人(2010年)。
地理位置
鳳凰街位於天河區東北部,北有大和嶂山和筲箕窩水庫,東有鳳凰山,南有火爐山,三面環山,有林地面積2萬多畝,耕地面積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0%,轄內的柯木塱村、漁沙坦村是聞名遐邇的「長壽村」。鳳凰地區是廣州市客家人主要集聚地之一,目前仍保留濃厚的客家農村特色,客家山歌、婚俗等民間風俗傳統保持完好。
2004年10月,鳳凰街成立天河區第一個以民間藝術形式命名的協會——鳳凰街客家山歌協會。
2004年12月,舉辦鳳凰地區首屆客家山歌大賽,此後逐年舉辦,鳳凰街客家山歌已成為天河區對外宣傳的一個文化品牌。
2012年,街轄內有廣東牲畜交易市場、柯木塱農貿市場、漁沙坦綜合市場等大型市場4個。在華美路沿線發展以民辦中小學、職業技術學院、大中專院校、培訓中心為主的教育產業。在鳳凰山森林公園、大和嶂山和火爐山森林公園周圍打造特色休閒旅遊產業,帶動本地餐飲業和都市農業發展。在高唐工業區西北面的柯木塱地區,發展物流倉儲業和高新技術的配套產業。
歷史
鳳凰街成立於2002年12月,由原沙河鎮的柯木塱、漁沙坦地區組成。鳳凰街轄區是廣州市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的區域之一,轄區內有風光秀麗的筲箕窩水庫、鳳凰山森林公園、火爐山森林公園,以及作為可持續發展樣板的沙東新村。廣汕公路橫跨轄區,道路鋪裝率約30%,自來水普及率60%。
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9366萬元,其中第三產業值1764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331萬元,財政總收入1220萬元。轄區內有廣州天河高新技術產業區天河軟件園高塘新建區、兆聯公司柯木塱工業區、柯木塱礦山機械市場、廣東牲畜交易市場、天河肉聯廠等企業,以及廣州大學龍洞校區、華美英語實驗學校等多所大中專院校。
客家文化
鳳凰街道辦事處成立於2002年12月31日,所轄兩個自然村——漁沙坦村和柯木塱村是廣州市內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轄區居民99%的都是客家人,可以說是廣州市最純正的客家人聚居地。
2003年7月,首屆廣州市街鎮文化館(站)文藝匯演中,鳳凰街組建一支客家山歌合唱團演唱的創作新客家山歌《鳳凰山上唱山歌,心裡山歌匯成河》參加比賽獲得金獎和創作獎。2004年11月18日成立了天河區鳳凰街客家山歌協會。2005年開始舉行每年一屆的「鳳凰街客家山歌擂台賽」到2013年為止已經連續舉辦九屆山歌擂台賽,不僅有「山歌皇后」、「梅州山歌王」等專家前來捧場,也打造了不少客家人本土的山歌明星。2005年3月24日成立鳳凰街客家山歌藝術團,團員約500人。鳳凰地區每月有「文化活動中心」、「漁沙坦市場」、「柯木塱公園」、「銀排嶺公園」、「火爐山公園」等5個固定的「歌墟」點。每次有約近百人參加「歌墟」,每年都要舉辦緊密聯繫形勢的山歌「歌墟」,比如「改革開放唱新曲,解放思想譜新篇」、「客家山歌頌清廉」「唱文明、迎亞運」等,還編印了8本客家山歌歌書集。年來,鳳凰街客家山歌協會參加全國、省、市、區娶的比賽,獲得各級獎項近百次,有全國首屆客家山歌擂台賽銅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總署舉辦的全國農家書屋閱讀講演活動最佳創意獎、八省優秀客家山歌邀請賽銀獎、廣東省第11屆「百歌頌中華」群眾歌詠比賽銀獎、廣東省第二屆民間歌會銀獎、廣東省百歌頌中華群眾歌詠比賽銀獎、廣州市改革開放30周年客家山歌擂台賽金獎等等。
2009年,鳳凰地區的客家山歌已經成功申報了廣州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以濃郁的客家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評為廣州市十大特色街。同年,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亞運與我》欄目滾動播放了天河區鳳凰街客家山歌協會會員們的專題報道,嘹亮的客家山歌唱響了央視熒屏,讓全世界觀眾感受到了鳳凰街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煥發出勃勃生機。2010 年底開始鳳凰街把客家山歌做大做強,提升客家文化品牌的檔次和高度,舉辦首屆鳳凰街客家文化藝術節。
短短十年,鳳凰街文藝團隊已經由過去的一無所有,到如今20支形式各異、遍地開花,從企業、學校、機關到社區居委、村改制公司都有了象模象樣的藝術團。我們從客家山歌中走來,我們也將帶着山歌走出大山,走向大都市。客家山歌已經不再僅僅是在山野田間的自娛自樂,而是融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家山歌,在有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在我們客家山歌工作者的努力勞動中,特別是在廣大客家山歌愛好者的積極參與中,這朵山花將會開得更加鮮艷,更加燦爛。客家人愛唱山歌,鳳凰的客家人尤其愛山歌,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新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文化站簡介
鳳凰街文化站成立於2002年12月。2007年被廣東省文化廳評估定級為省特級文化站。
文化站現有專職工作人員三名。擁有火爐山公園、銀排嶺公園和漁沙坦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三個文化廣場和一個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位於天河區東北部的漁東路88號,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內設有圖書館、閱覽室、舞蹈室、信息室等12個功能室。圖書館藏書量18000多冊,配備完善的電腦借閱系統和網絡信息服務系統。文化站總共投入資金100萬元購置辦公用品、演出、培訓、展覽、音響、投影等設備。
文化站以「客家山歌」為特色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文化活動。2004年11月成立「鳳凰街客家山歌協會」,有會員80餘人。每月分5次定期分別在不同歌墟點舉行客家山歌「歌墟」活動,舉辦客家山歌文化、歷史的講座和表演方面的培訓工作。並結合街道的實際工作,開展了「創文明、迎亞運」、「客家山歌頌清廉」等一系列緊密聯繫形勢的主題「歌墟」活動,深受居民的喜愛和歡迎。2005年3月成立鳳凰街藝術團,下設12個文藝團隊和8個民間藝術團隊,整合了轄內的舞蹈團、合唱團、話劇社、管樂隊、芭蕾舞隊、藝術體操隊等和客家山歌、民間舞蹈等文化資源。
舉辦新春、五四、七一、國慶、中秋、元旦和山歌擂台賽等文藝匯演和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從2005年開始連續8年舉辦客家山歌擂台賽,評選出鳳凰地區客家山歌「歌王」和「歌后」。先後獲得全國首屆客家山歌擂台賽銅獎、全國農家書屋演講比賽獲得最佳創意獎、八省客家山歌邀請賽獲得銅獎、廣東省第二屆民間歌會銀獎、廣東省「百歌頌中華」群眾歌詠比賽銀獎。2010年10月被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亞運與我》欄目專題報道,同年以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嘹亮悅耳的山歌歌墟、獨具風格的客家祠堂、風味特別的客家美食,在由廣州市委宣傳部、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宣傳部等部門命名為「廣州市十大特色街」。
山歌協會簡介
鳳凰街客家山歌協會在鳳凰街文化站的組織協調下於2004年11月成立。會員主要由天河鳳凰地區客屬人員和其他居民組成,他們自籌活動經費,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以積極開展各項群眾文化娛樂活動為宗旨。山歌協會通過開展寓教于山歌的活動,以歌會友,用藝術的多種形式展現了鳳凰地區人們新的精神風貌。協會定期舉辦客家山歌文化、歷史的講座和表演方面的培訓工作,以提高會員們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和參與協會各種活動的熱情和業務水平。
他們經常參加省、市、區的各類群眾文藝匯演和活動,獲得一致好評,曾經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南方電視台、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在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客家山歌這朵山花,將會開得更加鮮艷,更加燦爛。
客家山歌協會在鳳凰街文化站指導下開展活動,主持本會日常工作的是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由群眾推薦或文化站提名,設會長1人,副會長2人,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2人,理事、顧問若干人,三年換屆一次,日常會務由秘書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