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幕毛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幕毛蟲 學名: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 類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昆蟲

形態特徵

成蟲形態特徵: 雌雄差異很大。雌蟲體長18~20mm,翅展約40mm,全體黃褐色。觸角鋸齒狀。前翅中央有1條赤褐色寬斜帶,兩邊各有1條米黃色細線;雄蟲體長約17mm,翅展約32mm,全體黃白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有2條紫褐色斜線,其間色澤比翅基和翅端部的為淡。

卵形態特徵: 圓柱形,灰白色,高約1.3mm。每200~300粒緊密粘結在一起環繞在小枝上,如 「頂針」狀。

幼蟲形態特徵: 低齡幼蟲身體和頭部均黑色,4齡以後頭部呈藍黑色。末齡幼蟲體長50~60mm,背線黃白色,兩側有橙黃色和黑色相間的條紋,各節背面有黑色瘤數個,其上生許多黃白色長毛,腹面暗褐色。腹足趾鈎雙序缺環。

蛹形態特徵: 初為黃褐色,後變黑褐色,體長17~20mm,蛹體有淡褐色短毛。化蛹於黃白色絲質繭中。[1]

發生規律

在遼西產區,於5月上、中旬,幼蟲轉移到小枝分杈處吐絲結網,白天潛伏網中,夜間出來取食。幼蟲經4次蛻皮,於5月底老熟,在葉背或樹木附近的雜草上、樹皮縫隙、牆角、屋檐下吐絲結繭化蛹。蛹期12天左右。1年發生1代。以完成胚胎髮育的幼蟲在卵殼內越冬。第二年果樹發芽後,幼蟲孵出開始為害。成蟲發生盛期在6月中旬,羽化後即可交尾產卵。

分布與危害

天幕毛蟲(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又叫天幕枯葉蛾、帶枯葉蛾、梅毛蟲、黃褐天幕毛,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昆蟲。主要危害梨、蘋果、海棠、沙果、桃、李、杏、櫻桃、榲桲、梅,及楊、榆、柳、櫟等植物,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江蘇、浙江、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進入五月份,該蟲在東北地區開始大量發生,園林養護人員要做好防治工作。現將詳細的情況介紹如下: 常在剛孵化幼蟲群集於一枝,吐絲結成網幕,食害嫩芽、葉片,隨生長漸下移至粗枝上結網巢,白天群棲巢上,夜出取食,5齡後期分散為害,嚴重時全樹葉片吃光。如在遼西地區曾於60年代初大發生,閭山梨區受害株率幾乎達100%,約上萬株梨樹葉片被吃光,綏中梨區平均每樹有越冬卵塊達4~6個。目前,僅發生在管理粗放的梨園。[2]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在冬剪時,注意剪掉小枝上的卵塊,集中燒毀。春季幼蟲在樹上結的網幕顯而易見,在幼蟲分散以前,及時捕殺。分散後的幼蟲,可振樹捕殺;

2. 物理防治:成蟲有趨光性,可在果園裡放置黑光燈或高壓汞燈防治;

3. 生物防治:結合冬季修剪徹底剪除枝梢上越冬卵塊。如認真執行,收效顯着。另外是保護鳥類;主要天敵有:天幕毛蟲抱寄蠅、枯葉蛾絨繭蜂、柞蠶飾腹寄蠅、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蟲黑瘤姬蜂,核型多角體病毒等。

4. 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