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南星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南星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天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 Schott.異葉天南星risaemaheterophllum Bl.或東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乾燥塊莖。秋、冬二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莖苗及鬚根,洗淨,撞擦或刮去外皮,曬至八成干時,用硫黃熏一次,曬至足干。

【古代炮製方法】

唐代有石灰炒黃、面裹煨、炮、薑汁浸(《理傷》)等法。

宋代有黃酒炒、生薑拌炒、牛乳拌炒(《聖惠方》)、濕紙裹熟(熱)灰內煨(《博濟》)、燒熟(《蘇沈》)、牛膽汁制(《藥證》)、酒煮、酒浸麩炒、姜酒制、韭汁煮(《總錄》)、漿水薑汁煮、麩炒、羊膽制(《普本》)、酒蒸、薑汁煮(《局方》)、薄荷汁制、硃砂制(《總微》)、油焙黃、雪水煮(《洪氏》)、姜蜜制、姜甘草制(《朱氏》)、與生薑同搗成餅(《扁鵲》)、白礬皂莢同煮(《瘡瘍》)等炮製方法。

元代增加了九蒸九曬(《寶鑑》)、皂角水浸(《丹溪》)的方法。

明、清時代又增加了蜜,酒制、生薑,硃砂,乳香制、生薑,川朴制、薑汁,皂角,荊芥制、黑豆,青鹽制、炒赤、白礬湯泡去毒水(《普濟方》)、酒熏(《奇效》)、薑汁,皂角制(《品匯》)、薑汁,白礬制、生薑汁,皂角汁,白礬水制、生薑,牙皂,蜜制(《保元》)、以薑汁,礬湯和天南星末作餅造曲(《從新》)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生天南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制天南星:取淨天南星,按大小分開,分別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如水面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天南星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漂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另將生薑片,白礬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浸漂好的天南星共煮至內無干心時取出。除去薑片,晾至4~6成千,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天南星每100kg用生薑、白礬各12.5kg。

3、膽南星:取制南星細粉,加入淨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清水)拌勻,蒸60分鐘至透,取出放涼,製成小塊,乾燥。或取生南星粉,加入淨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清水)拌勻,放溫暖處,發酵7~15天後,再連續蒸或隔水燉9晝夜,每隔2小時攪拌1次,除去腥臭氣,至呈黑色浸膏狀,口嘗無麻味為度,取出,晾乾。再蒸軟,趁熱製成小塊,乾燥。制南星細粉每100kg用牛(或豬、羊)膽汁400kg(或膽膏粉40kg)。

【飲片性狀】

生南星呈扁圓形,外表類白色或淡棕色,上面凹陷,周圍布散多數麻點。質堅硬,斷面白色,粉質,氣微辛,味麻辣。制南星為黃白色或淡棕色薄片,半透明,質脆易碎,味澀微麻。膽南星呈方塊狀,表面棕黃色或棕黑色,斷面色稍淺,質堅實,有特異的腥氣,味苦。

【質量標準】

生天南星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9.0%,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總黃酮以芹菜素計,不得少於0.050%;制天南星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4.0%,按乾燥品計算,含白礬以含水硫酸鋁鉀計,不得過12.0%,含總黃酮以芹菜素計,不得少於0.050%。

【炮製目的】

天南星味苦、辛,性溫,有毒。

歸肺經、肝經、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消腫散結的功能。

用於頑痰咳嗽,胸膈脹悶,中風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風痰眩暈,癰疽痰核及蚊蟲咬傷等。

天南星,生用辛溫燥烈,有毒,多外用。

也有內服者,以祛風止痙為主,多用於破傷風,中風抽搐,癲癇等。

外用以消腫散結力勝,用於癰疽、瘰癧,瘡癤,蛇蟲咬傷等證。

生薑、白礬制後,降低毒性,增強燥濕化痰作用。

用於頑痰咳嗽,胸膈脹悶,痰阻眩暈等。膽南星降低毒性,緩和其燥烈之性,藥性由溫轉涼,味由辛轉苦,功能由溫化寒痰轉化為清化熱痰。以清化熱痰,息風定驚力強,多用於痰熱咳喘,急驚風,癲癇等。

【臨床應用】

1、生用

(1)破傷風:常與防風、天麻、白附子等同用,具有祛風解痙的作用,用於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身體強直,甚則咬牙縮舌,如玉真散(《正宗》);若單與防風同用,具有祛風化痰解痙的作用,亦用於破傷風,牙關緊急,口攝唇緊,角弓反張,如玉真散(《普濟方》)。

(2)中風痰厥(抽搐):常與生川烏、生附子、木香同用,具有祛風逐痰作用,用於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咽喉作聲,兼治痰厥氣厥,如三生飲(《局方》);若與防風、半夏(米泔浸)、黃芩、生甘草同用,具祛風止痙化痰作用,用於中風痰盛,如小省風湯(《丹溪》);若單用天南星研末,生薑自然汁調攤紙上貼之,用於暴中風口眼斜,如天南星膏(《楊氏家藏方》);若與生半夏、生白附子、生川烏同用,具有祛風痰,通經絡作用,用於風痰人絡,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痰涎壅塞,以及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風,如青州白丸子(《局方》);若與茴香(炒)同用,具祛風痰止痛作用,用於風痰頭痛不可忍,如上清丹(《魏氏家藏方》)。

(3)癲癇:常與白附子、川烏、半夏等同用,具有豁痰宣風的作用,用於小兒癇證,如南星散(《幼科指南》)。

2、制用

(1)制南星

①濕痰咳嗽:常與半夏、陳皮同用,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用於脾運不健,聚濕為痰,咳嗽痰喘,胸脘痞悶,如玉粉丸(《潔古家珍方》)。

②寒痰咳嗽:常與肉桂、半夏、生薑同用,具有燥濕化痰,散寒化飲的作用,用於寒痰或痰飲,咳嗽氣促,痰多色白,胸膈滿悶,如薑桂丸(《潔古家珍方》)。

③風痰壅盛:常與防風、白僵蠶、天麻等同用,具有祛風化痰消腫的作用,用於風痰壅盛,腮頷腫痛,內生結核,纏喉風,如南星防風散(《百一選方》);若與附子(炮)、白附子(炮)、天麻等同用,用於風痰上擾,頭目眩暈,肢節拘急,如天南星丸(《良方》)。

④夜臥咳嗽:常與炙甘草、玄精石、貝母等同用,用於肺經伏熱,夜臥咳嗽,如玉粉散(《總錄》)。

⑤諸風口噤:常與生薑、蘇葉同用,具有祛風止痙的作用,用於諸風口噤。(《仁齋直指方》);若與人參、菖蒲等同用,用於風癇(《中藏經》)。

⑥小兒走馬疳:常與雄黃同用,燒令煙盡,人麝香研為細末,外用,用於小兒走馬疳,蝕透損骨,如天南星散(《總錄》)。

(2)膽南星

①熱痰咳嗽:常與黃芩(酒炒)、瓜蔞仁(去油)、杏仁等同用,具有清熱化痰作用,用於痰熱阻肺,咳嗽痰黃,稠厚膠黏,胸膈不利,如清氣化痰丸(《醫方考》);若與牛黃、石膏、炙甘草等同用,用於風痰蘊結不散,頭痛面赤,心煩,痰涎壅塞,咽膈不利,口乾咽痛,頷頰赤腫,口舌生瘡,如牛黃涼膈丸(《局方》)。

②痰熱驚風:常與全蠍(炙)、僵蠶、天麻、黃連等同用,具有清熱祛痰,息風止痙的作用,用於小兒一切痰喘,急慢驚風,手足抽搐,如千金散(《保元》、《回春》);若與黑、白牽牛子、姜半夏、大黃等同用,用於小兒痰盛急驚風,如牛黃丸(《金鑒》);若與雄黃、僵蠶、鈎藤等同用,用於小兒急慢驚風,及風熱風痴等證,如牛黃抱龍丸(《入門》);若與制白附子、僵蠶(麩炒)、牛黃等同用,用於小兒風痰壅盛,驚風,高熱抽搐,牙關緊閉,煩躁不安,如牛黃鎮驚丸(《中藥製劑手冊》);若與牛黃、硃砂、麝香等同用,用於中風痰盛,精神昏憒,言語謇澀,手足不遂,如牛黃鐵粉丹(《御藥院方》)。

③癲癇:常與白附子、全蠍、黑附子等同用,具有祛痰開竅的作用,用於痰氣互結,阻於清竅,癲癇突發,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如天南星散(《準繩》);若與白僵蠶、茯神、全蠍、辰砂等同用,用於小兒痰熱驚癇,精神不定,恍惚不寧,恐畏多哭,如南星膏(《丹溪心法附余》);若與全蠍、蟬蛻、炒僵蠶等同用,用於風癇迷悶,搐掣涎潮,如牛黃丸(《嬰童》)。

④鎖喉毒:常與雄黃、天竺黃、玄參等同用,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消腫的作用,用於鎖喉毒,耳前聽會穴處初生如瘰癧硬腫,漸攻咽喉,腫塞疼痛,妨礙飲食,如牛黃清心丸(《瘍醫大全》)。

【現代研究】

天南星中含有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海韭菜苷,γ-氨基丁酸以及鳥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穀氨酸、天門冬氨酸、亮氨酸等。此外,從其塊莖中還分離獲得D-甘露醇和二酮哌嗪類生物鹼。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生薑、豆腐煮,甘草、白礬煮,甘草、生薑蒸,石灰、生薑、甘草煮等。

2、文獻摘錄「治驚風墜涎,天南星一個,重一兩換酒浸七伏時,取出於新瓦上」(《證類》)。「白礬湯泡去毒水。」(《普濟方》)「薑汁浸透過或白礬、皂莢煮去其毒。」(《品匯》)「治警(驚)癇取為末,用牛膽汁拌勻,再入膽中,陰乾為末用,或用薑汁白礬煮至中心無白點為好。」(《入門》)「用陳久者滾湯明礬同泡,如半夏倒以薑汁拌和,其驚風風痰小兒方中用者,以泡過者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汁中,透風處陰乾。」(《粹言》)

【總結】

天南星古代炮製方法相當繁多,有煨制、酒制、姜制、石灰制、乳制、火炮、燒制、膽汁制、藥汁制、麩炒制、焙制、炒制、煮製、蒸製、制炭等法至少有53種。應用輔料最多的為姜、膽汁、白礬、皂角,甘草等,白礬對天南星的去麻作用,明顯優於薑汁、甘草、石灰、酒等輔料,故白礬可考慮為炮製天南星的首選輔料。其中藥汁制又有20餘種製法。現代沿用的炮製法為制天南星、膽南星兩種。炮製的目的,其一為降低毒性,緩和燥烈之性,其二是發揮輔料的協同治療作用,達到增強療效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天南星的化學成分特別是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加工炮製時,一方面要求炮製達到「解毒」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有效成分(如水溶性活性成分)的大量流失,以確保其臨床療效。 [1]

【炮製方法】

生天南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飲片性狀】

生南星呈扁圓形,外表類白色或淡棕色,上面凹陷,周圍布散多數麻點。質堅硬,斷面白色,粉質,氣微辛,味麻辣。制南星為黃白色或淡棕色薄片,半透明,質脆易碎,味澀微麻。膽南星呈方塊狀,表面棕黃色或棕黑色,斷面色稍淺,質堅實,有特異的腥氣,味苦。

【質量標準】

生天南星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9.0%,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總黃酮以芹菜素計,不得少於0.050%;制天南星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4.0%,按乾燥品計算,含白礬以含水硫酸鋁鉀計,不得過12.0%,含總黃酮以芹菜素計,不得少於0.050%。

【炮製目的】

天南星味苦、辛,性溫,有毒。歸肺經、肝經、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消腫散結的功能。用於頑痰咳嗽,胸膈脹悶,中風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風痰眩暈,癰疽痰核及蚊蟲咬傷等。天南星,生用辛溫燥烈,有毒,多外用。也有內服者,以祛風止痙為主,多用於破傷風,中風抽搐,癲癇等。外用以消腫散結力勝,用於癰疽、瘰癧,瘡癤,蛇蟲咬傷等證。 [2]

【炮製方法】

1.生天南星:《聖濟總錄》:「水浸七日,逐日換水,薄切,曝干,為末。」「銼如骰子大。」「水浸,洗,切,焙。」《普濟方》:「切作十片,湯浸七次。」「河水浸三日,去皮膜。」「湯浸,薄切片子。」「捶破。」《嬰童百問》:「水浸,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校注婦人良方》:「去皮尖。」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乾燥。

2.制天南星:

(1)白礬制:《普濟方》:「天南星以白礬湯泡去毒水五七次,焙乾,為末。」《壽世保元》:「南基礬泡。」現行,取淨天南星,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如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天南星每100kg,加白礬末2kg,泡1日後,再換水,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

(2)姜制:《太平聖惠方》:「生薑汁拌炒令黃。」《局方》:「天南星浸洗,生薑自然汁煮軟,切,焙乾炒黃。」《扁鵲心書》:「天南星四兩以生薑四兩同搗成餅。」現行,

①姜煮:取泡過的天南星,加生薑煮4~6h,陰乾,或煮透晾至八成干,潤1~2日,切片,曬乾。天南星每100kg,用生薑12.5kg。

②姜蒸:耿泡過天南星,加入薑汁,天南星每100kg用生薑30kg,榨取汁,姜渣加適量水煮湯,與薑汁和勻,拌勻,候薑汁吸盡,蒸約4h,至不麻或微麻舌,曬乾。

(3)姜礬制:《醫學入門》:「用生薑汁、白礬煮至中心無白點亦好。」《壽世保元》:「泡去皮,用白礬水浸一宿,再出曬乾,再用生薑水浸一宿,曬乾再炒。」現行,取淨天南星,按大小分別用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如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天南星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將生薑片、白礬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天南星共煮至無白心時取出,除去薑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乾燥。天南星每100kg,用生薑、白礬各12.5kg。

3.產地加工制南星:取鮮南星去除外皮及鬚根後,泡入6%的白礬水中加熱至沸後浸泡4日,再加6%的生薑片共煮6~8h,去薑片後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乾燥。

4.膽南星:《小兒藥證直訣》:「臘月釀牛膽中,每日陰乾。」《聖濟總錄》:「以牛膽制。」《局方》:「末以牛膽汁和作餅陰乾。」《活幼心書》:「銼碎,用臘月黃牛膽釀經一夏用。」《丹溪心法》:。須用黃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修合,風乾,隔一年用。牛膽須入三四次者佳。」《增補萬病回春》:「生薑湯泡透切片,薑汁浸炒,用一兩研末臘月黑牯牛膽,將末入攪勻,懸風處吹乾,名牛膽南星。」《藥品辨義>:「用臘月黃牛膽,以南星末收入膽,候干,取出再干,重收,如此九次,約二三年,掛風檐,陰乾者良。」《串雅補》:「將南星為細末同桃仁研爛曬乾再為細末,調黃牛膽汁仍入膽殼內懸掛陰乾用之。」現行,取制南星細粉,加入淨膽汁(或膽青粉及適量清水)拌勻,蒸60min至透,取出放涼,製成小塊,乾燥。或取生南星粉,加入淨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清水)拌勻,放溫暖處,發酵7~15日後,再連續蒸或隔水燉9晝夜,每隔2h攪拌1次,除去腥臭氣,至呈黑色浸膏狀,口嘗無麻味為度,取出,晾乾。再蒸軟,趁熱製成小塊,乾燥。制南星細粉每100kg,用牛(或豬、羊)膽汁400kg(或膽青粉40kg)。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