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淨沙·秋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淨沙·秋思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散曲。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1]

作品原文

【越調】天淨沙⑴·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⑵,小橋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風瘦馬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越調:宮調名,元曲常用曲調之一。天淨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屬越調。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白話譯文 蒼老的樹上枯藤纏繞,烏鴉黃昏時紛紛歸巢。小橋下溪水潺潺,溪邊人家炊煙繚繞。在瑟瑟秋風中騎着一匹瘦馬,緩慢地走在荒涼的古道。夕陽西下,極度傷感的遊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另有學者認為這首散曲不是馬致遠的作品,而是無名氏之作。 [6-8]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清感人的天涯遊子深秋漂泊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 此曲開篇作者一連描繪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擺脫系連詞而直接以名詞性意象的組合來描繪景物,在詩詞中就已出現,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全部是名詞的連綴,省卻了一切連接、交代和修飾,而直接地將幾個意象如蒙太奇一樣地組合起來,「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潛在的聯繫,似離實合,藕斷絲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再創造的可能。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暫時中斷了語言的線性敘述進程,而使詩的語言更為簡潔凝練,更為飽滿有力,大大增強了詩歌意象、空間呈現的功能。 相較這些詩歌,這首小令在意象並置方面仍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它的象都是自然與社會中普通尋常之物,它們的組合就顯得更為自然,雖然意省略了系連詞,卻不讓讀者感覺跳躍性很強,比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個單字的名詞前都用一個形容詞來修飾,既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又減低了意象的密度,從而在情感的表現與渲染上,造成一種強大的聚合效應,即「意象的和弦」;三是既對偶工整,又層次分明,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枯藤老樹到小橋流水,再到遠的古道,空間層層延伸,視野逐漸擴大,錯綜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隨之有了微妙的變化,耐人尋味。結尾兩句作為曲眼,畫龍點睛,將作者的悲愁思鄉情表達得非常豐富。 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它儘管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着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這支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此曲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有人稱此曲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遊子深秋遠行圖。這支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醉中天》《賞花時》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天淨沙·秋思》無疑受到前二曲的影響和啟發,但作者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在詞句的錘鍊上,此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正是這支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此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馬致遠這首小令便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後世文人的共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