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淨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樸創作的一首寫景散曲。

作者通過擷取十二種景物,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是一首描寫當時社會的抒情曲。寫出了詩人由冷寂惆悵之感到開朗希望的情懷。

目錄

天淨沙 · 秋

孤村落日殘霞⑴,

輕煙⑵老樹寒鴉⑶,

一點飛鴻影下⑷。

青山綠水,

白草⑸紅葉⑹黃花⑺。

詞語注釋

⑴殘霞:快消散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

⑵輕煙:輕淡的煙霧。

⑶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宋秦觀《滿庭芳》詞:「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⑷飛鴻影下:雁影掠過。飛鴻,天空中飛行着的鴻雁,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

⑸白草:本牧草。曲中為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又解釋為一種草名。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詩:「白草堂檐短,黃梅雨氣蒸。」

⑹紅葉:楓葉。

⑺黃花:菊花。一作「黃華」。

白話譯文

太陽漸漸西下,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了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遠處安靜孤寂的村莊,拖出那長長的影子。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隻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划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着,顏色十分鮮艷。

作品鑑賞

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着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捅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淒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隻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隻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而後兩句,作者卻將筆鋒一轉,寫到: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樸在寫秋景選詞語辭精煉,其詞並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

如果聯繫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會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還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恨之情。

描繪秋景,歷來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一個題材,為表現它而不惜筆墨的詩人騷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勝舉,但許多作品易於流入俗套。白樸卻能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在作品中,層次分明的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雖然,在開始時,有些許的蕭瑟之意,然而後來以繽紛的色彩作結,終究是賞心悅目、的韻味無窮的。他用筆精深,作品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這首小令不僅不俗,還很是典雅。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尖新、直率。白樸的這支小令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

作者簡介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恆,字仁甫,後更名朴,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據《錄鬼簿》載,作有雜劇15種(一說16種),今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所作散曲現存小令30餘首,套數4套,多寫隱逸嘆世、男女戀情和自然風光等,語言質樸,風格清麗。另有《天籟集》二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