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冬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冬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天冬為百合科植物天冬As 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的乾燥塊根。秋、冬二季採挖,洗淨,除去莖基和鬚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淨,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有去心(《傷寒》)用。南北朝劉宋時代有酒蒸(《雷公》)法。唐代有搗汁(《千金》)、蜜煮(《食療》)法。宋代有蒸製(《證類》)、焙制(《局方》)法。元代增加了炒制(《丹溪》)法。明、清時代又增加了慢火炙、煮製(《普濟方》)、酒浸(《醫學》)、薑汁浸(《仁術》)、鹽炒(《保元》)、甘草蜜糖共制(《新編》)、熬膏(《求真》)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泛油色黑者,快速洗淨,曬至半干,切薄片,乾燥。

【質量標準】

天冬水分不得過16.0%,總灰分不得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於80.0%。

【飲片性狀】

本品為類圓形的薄片,周邊黃白色或淡棕色,角質樣,半透明,微具黏性,中心黃白色。味甘微苦。

【炮製目的】

天門冬味甘、苦,性寒。歸肺經、腎經。具有清肺生津,滋陰潤燥的功能。用於燥咳痰黏,勞嗽咯血,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 天門冬產地加工時已於沸水中微煮,或蒸至透心,便於除去外皮,便於乾燥,減少黏膩之性。

【臨床應用】

1、肺熱咳嗽常與百合、前胡、貝母(煨)等同用,具有清肺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用於肺臟壅熱,咳嗽痰稠,如清金潤燥天門冬丸(《法律》);若與紫菀、桔梗、桑白皮等同用,用於肺熱久咳,涕唾稠黏,氣促不能食,如天門冬煎(《聖惠方》);若與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天花粉等同用,用於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兼治咳嗽,如清白散(《準繩》);若與麥冬、知母、黃芩等同用,用於肺經燥熱咳嗽,如清肺湯(《金鑒》)。

2、肺勞咳嗽常與牛膝、麥門冬、人參等同用,具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用於肺勞痰嗽,氣促,下焦虛損,四肢贏瘦,如天門冬丸(《聖惠方》);若與大麻仁、桔梗、紫菀等同用,用於傷寒後,肺痿勞嗽,唾成五色,喘息漸急,食少贏瘦,如天門冬丸(《聖惠方》);若與麥冬、生地、釵斛等同用,用於咽喉乾燥塞痛,如清露飲(《重樓玉鑰》)。

3、勞嗽咯血常與麥門冬、百合、人參等同用,具有清肺火,潤燥止咳的作用,用於虛勞肺熱,吐血煩悶,咽喉不利,如天門冬丸(《聖惠方》);若與杏仁、阿膠、炙甘草等同用,用於吐血、咯血,如天門冬丸(《普本》);若與遠志(甘草煮)、生地黃、藕節等同用,用于思慮傷心,吐血衄血,如天門冬湯(《濟生方》);若與知母、貝母、桔梗等同用,用於唾中帶血,如清唾湯(《證治匯補》)。

4、熱病傷陰常與人參、干地黃同用,具有清熱滋陰,生津止渴的作用,用於暑溫日久,寢臥不安,不思飲食,元氣陰液兩傷,如三才湯(《條辨》);若與人參、熟干地黃同用,用於氣陰兩虛之咳嗽,如三才丸(《儒門》);若與白芍藥、人參、麥冬等同用,用於暑熱傷氣耗陰,如清肺飲子(《寶鑑》);若與麥冬、天花粉、黃芩等同用,用於上消,口渴多飲,如二冬湯(《醫學心悟》);若與麥門冬同用,用於虛勞陰虛火旺,咳嗽有痰,心煩口渴,如二冬膏(《攝生秘剖》)。

5、陰虛咳嗽天冬(蒸)、與生地(酒洗)、麥冬(蒸)等同用,具有滋陰保肺,消痰止咳的作用,用於陰虛咳嗽,如月華丸(《醫學心悟》)。

【現代研究】

天冬中含有天冬酰胺、β谷甾醇、5-甲氧基甲基糠醛、薯蕷皂苷元、薩爾薩皂苷元、異菝葜皂苷元、雅姆皂苷元、天冬多糖A、B、C、D以及瓜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等19種氨基酸。

天冬具有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及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天冬酰胺具有鎮咳、平喘作用。天冬對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對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說明該品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此外天冬煎劑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及枯草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去心天冬、蒸製等。

2、文獻摘錄:「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飢。雖曝干,猶脂潤難搗,必須曝於日中或火烘之。」(《綱目》)「有酒浸,薑汁浸,免戀膈,伏日洗,抽心極妙。」(《仁術》)「入丸藥酒浸極爛,搗如泥,調和眾藥。」(《粹言》)「或疑天門冬性寒,以沙糖蜜水煮透,全無苦味,則寒性盡失,不識有益陰虛火動之病乎,夫天門冬之退陰火,正取其味苦澀也,若將苦澀之味盡(失),亦後何益,或慮其過寒,少(失)其苦澀,而加入細節甘草同糖蜜共制,庶以之治陰虛咳嗽兩有所宜耳。」(《新編》)

【總結】

天冬的古代炮製方法有酒制、蜜制、焙制、蒸製、炒制、炙制、煮製、姜制、鹽制、熬製、搗汁等法。現代多用生切制或蒸製。天門冬甘、苦,大寒。有清肺降火,滋陰潤燥之功效。蒸製後減少其苦、寒之性,有益於發揮其滋陰潤燥之功能。

古代習用蒸製,經蒸軟後去其外皮和心,此乃非藥用部位,經蒸製後,也能緩和大寒之性,並減輕苦味,更有利於在臨床應用時與人參、生地、麥冬等配伍使用,治療氣陰兩傷病證。天冬為滋膩之品,酒制,姜制之目的,一則以溫熱之品,緩和其苦寒,二則也「免戀膈」,有益於脾胃也。 [1]

【炮製方法】

1.天門冬:《註解傷寒論》:「去心。」《雷公炮炙論》:「凡使,去上皮一重,劈破去心。」《千金要方》:「洗淨,去心皮。」《本草圖經》:「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暴干。停留久仍濕潤,入藥時,重炕焙令燥。」《濟生方》:「湯浸,去心。」《仁術便覽》:「水潤,略蒸,去心。」《本草原始》:「去心但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候軟緩緩劈取,不可浸出脂液,不知者乃以湯浸多時柔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藥品辨義》:「打扁抽心。」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泛油色黑者,迅速洗淨,或用明礬水洗淨,曬至半干,切薄片,乾燥。

2.炒天門冬:《丹溪心法》:「炒。」現行,取淨天門冬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炙天門冬:《食療本草》:「入蜜煮之。」《普濟方》:「慢火炙。」現行,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投入淨天門冬片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天門冬片每100kg,用煉蜜12kg。

4.朱天門冬:取淨天門冬片用清水微潤濕,撒入硃砂細粉拌勻,曬乾或晾乾。天門冬每100kg,用硃砂0.15kg。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