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哈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馬哈魚屬鮭科魚類,是鮭魚的一種,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
它們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長大。每年秋季,在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圖們江可以見到這些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是肉食性魚類,它們的本性兇猛,到大海後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
而在幼魚期則以水中的底棲生物的水生昆蟲為食。
大馬哈魚可以長到6公斤多重, 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中國黑龍江省撫遠市的黑龍江畔盛產大馬哈魚,是"大馬哈魚之鄉"。
不同命名
地方名
麻哈魚、馬哈魚、大馬哈魚、鮭魚、麻糕魚、。北鱒魚,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花斑鱒,花鱒。
外文名 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俄語為Кета。
鮭科(Salmonidae)有淡色細點的北太平洋食用魚類,學名為Oncorhynchus keta. 重達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節,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 大麻哈魚 | 拉丁學名 | Oncorhynchus keta | 別稱 | 北鱒魚、大發哈魚、羅鍋魚、馬哈魚、鮭魚、麻糕魚 | 二名法 | Oncorhynchusketa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 硬骨魚綱 |
亞綱 | 輻鰭亞綱 | 目 | 鯡形目 | 種 | 大麻哈魚 | 英文名 | Big pacific-salmon |
生活環境
貝加爾湖中的大馬哈魚數量比較多 。
大馬哈魚是溯河性魚類,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主要有6種:大馬哈魚、駝背大馬哈魚、紅大馬哈魚、大鱗大馬哈魚、孟蘇大馬哈魚、銀大馬哈魚。
在這些種類中,除孟蘇大馬哈魚只產於亞洲海岸外,其餘幾種在美洲海岸和亞洲海岸均有分布 ,從漁量來看,無論亞洲沿岸還是美洲沿岸,駝背大馬哈魚均占據首位。
駝背大馬哈魚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北部,但在美洲海岸也分布很廣,從北冰洋的科爾維利河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聖洛林士河。駝背大馬哈魚在海中主要攝食魚類和甲殼類 。
到達性成熟後,駝背大馬哈魚便開始洄游到河中產卵。在洄游過程中,它們逐漸完成精卵的發育,來到產卵場時,精卵已經成熟,兩頜顯著擴大,背部明顯隆起(駝背大馬哈魚的名字便由此而來),體色改變。產卵時,先在礫石底質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狀巢,然後將卵產於其中,產完後,便用沙石將卵埋藏起來。
儘管如此,駝背大馬哈魚的魚卵還是大量地被兇猛魚類如紅點鮭所吞食,而且由於產卵巢被後到的魚在產卵時又挖掘起來,以及封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後能孵化成仔魚的已經微乎其微。駝背大馬哈魚的產卵量極少 。 幼魚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都在產卵巢中生活。幼魚離開產卵巢後,便開始向海中洄游,並在那裡長肥長大。
大馬哈魚的魚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們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統的江河上游的沙礫區域。
卵孵化出幼苗並生長一段時間後然後順流而下進入鹹水系統的海洋之中,在物質富饒的海洋中生長發育積蓄能量,經過4年左右的生長達到性成熟後,又會洄游淡水江河中產卵。大馬哈魚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區最多
形態特徵
大馬哈魚一般體長60厘米左右而側扁,略似紡錘形;頭後至背鰭基部前漸次隆起,背鰭起點是身體的最高 點,從此向尾部漸低彎。頭側扁,吻端突出,微彎。
口裂大,形似鳥喙,生殖期雄魚尤為顯著,相向彎曲如鉗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
上頜骨明顯,游離,後端延至眼的後緣。上下頜各有一列利齒,齒形尖銳向內彎斜,除下頜前端4對齒較大外,余齒皆細小。眼小,鱗也細小,作覆瓦狀排列。脂鰭小,位置很後。尾鰭深叉形。
生活在海洋時體色銀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則變得非常鮮艷,背部和體側先變為黃綠色,逐漸變暗,呈青黑色,腹部銀白色。
體側有8-12條橙赤色的婚姻色橫斑條紋,雌魚較濃,雄魚條斑較大,吻端、頜部、鰓蓋和腹部為青黑色或暗蒼色,臀鰭、腹鰭為灰白色。到了產卵場時,體色更加黑暗。而北美的大麻哈魚產卵時體色變紅。
大麻哈魚,體稍側扁,一般長約60cm。頭大,吻長,突出,微彎,尤其雄魚在生殖期吻彎曲如鈎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鰓孔為近。
生活習性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
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
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大麻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1]
大麻哈魚是一種海河洄游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育肥、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2]
在我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 ,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
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衍化為英語Salmon。
產地產季
大麻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
分類
我國江河的大馬哈魚有3種:普通大馬哈魚(O.keta)、馬蘇大馬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馬哈魚(O.gorbuscha)。
北美大馬哈魚有五種:粉紅大馬哈魚(Pink salmon ),馬蘇大馬哈魚(Chum),銀大馬哈魚(Coho),紅大馬哈魚(Sockeye),大鱗大馬哈魚(Chinook salmon)。
我國黑龍江、圖們江等水系,烏蘇里江較多 。
視頻---大馬哈魚為跳上2米的瀑布,不斷努力嘗試,下一秒卻讓人震驚不已
參考來源
- ↑ 大馬哈魚海里生,江里死, 紅廚網,2016-08-08
- ↑ 大馬哈魚為什麼能找到回家的路,十萬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