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荔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時期。據考證它是由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而來的,是圖騰崇拜的產物,也是古代勞動婦女群體智慧的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這種習俗就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中國飲食文化[1]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2]。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特產簡介
陝西東部大荔有一支獨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婦、大姑娘心靈手巧的平台,是表現老太太、老大媽藝高一籌。德藝雙馨的寫照,更是昭示家族興旺發達的佐證。
大荔「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時期。據考證它是由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而來的,是圖騰崇拜的產物,也是古代勞動婦女群體智慧的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這種習俗就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國小有名氣。大的用面達數十斤,小的則半兩幾錢,小若雞蛋、豆粒,細若粉條遊絲,精緻細膩。大荔縣八魚鄉面花藝人王玉俠等人的作品,曾參加陝西省首屆「西衡杯」面花大賽,並獲集體二等獎(據《大荔縣誌》)。與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歷史悠久,二是內涵豐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較完整地表現了黃河流域遠古時期的生活、文化風貌。婚後娘家要為出嫁的女兒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帶糕」一說。
送糕,是婚禮舉行後,農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擇吉日,在糕上貼着大紅喜字,用食盒抬着,鄭重其事地「送」,男方則要設席擺菜,隆重的接。
帶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禮舉行的當日,兩事並一事將「糕」捎帶地送來,所以稱「帶糕」。「帶糕」暗喻「帶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諱的。
糕分為引糕和主糕兩大部分。引糕一般是兩個,最多是四個,主糕必須是兩個。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威風凜凜,有的如貓一樣溫柔可親。引糕是四隻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對。糕的底座是圓型或橢圓型,中間鋪蓋兩三層紅棗或核桃,上面用竹籤插着花卉蟲魚,老虎口中銜着雞蛋,紅白相間,層層疊疊,富貴而靈秀,樸拙而華麗。這樣要年年送下去,女兒終於生育了,還要給小生命再送一個糕,預祝健康成長,成龍成風。同時還得配上四盤(每盤八個)「卷子饃」,而這「卷子饃」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來宴請客人,酬謝親朋,昭示家族興旺的繁殖能力和傳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紅棗寓意「早生貴子」,核桃寓意「天長地久」,雞蛋則是希望像母雞下蛋一樣,蛋變雞,雞變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花草蟲魚內涵豐富就更豐富了。牡丹預示新娘將給夫家帶去富貴吉祥,蝴蝶表示愛情忠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後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榮妻貴」和對生命的珍愛,對對方的敬重,對生育的祈求。從糕的整體上來講,三層棗饃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蟲魚,喻示着步步高升,興旺發達。
捏「糕」時,對捏的人還有嚴格選擇。一般要選既心靈手巧人品好,長得體面又乾淨利落,既要有小媳婦又要有待閣閨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興旺又要有兒女雙全……總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選出來。大戶人家捏「糕」,十數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開戲」。
主人把人組織好後,這時就有為人稱「大媽」或「大嫂」(捏「糕」的主帥,視年齡,輩分而定)的將來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燒鍋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說笑斗嗔中完成這個神聖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由於有她們的言傳身教,才使「糕」這古老歷史文化的結晶,綿綿不斷地延續至今,才使「糕」成為如今時興的簡潔而純樸的禮品。
參考文獻
- ↑ 中國的飲食文化 ,搜狐,2022-11-30
- ↑ 稷:與粟異名的五穀之長,搜狐,201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