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沙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荔沙苑地處洛渭兩河交匯之處,地下水資源豐富,在槽形谷地形成許多沼澤湖泊,較大的湖泊有馬子池、太白池、管子池等,由於風沙的淤塞,昔日眾多的湖泊不見蹤影,或者湖面萎縮,現存的最大的湖泊是位於秦家莊東南的馬子池,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約500米,水面約1500畝。馬子池的海拔只有350米左右,是陝西最低的湖泊。與陝西最高的湖泊——秦嶺主峰太白山上的大爺海相差3300多米。沙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6至10公里,總面積250平方公里,略呈橄欖形。沙區地貌大體分三類,外圍多是沙草地,中央是槽形谷地,其間是綿延不斷的沙丘,沙丘形態多為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鏈。遇到乾旱年份和大風,黃沙飛揚,天空瀰漫,稼禾難收。生態環境的惡劣,使這裡成為大荔歷史上地廣人稀的貧瘠之地。
中文名 大荔沙苑
外文名 Dali Shayuan
地 處 渭洛河夾槽地帶
東 西 沙區長35公里
南北寬 6至10公里
荔沙苑簡介
大荔縣沙苑位於蘇村鎮境內,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沙漠,面積360公頃。2014年已被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正式納入國家沙漠公園試點建設,成為我省首個國家級沙漠公園。沙苑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周秦漢時期灌草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歷朝的牧馬場所。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來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薈萃、神秘神奇,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是我國內陸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帶。由於沙苑面積廣,變化大,到處凸凹不平,遍地水、鹼、草、沙,因而,群眾對這種複雜的地形變化,又各有其不同的稱謂:高的地方叫沙阜,低的地方叫沙窪,有水的地方叫沙地,有鹼的地方叫沙鹵,有草的地方叫沙灘,平坦的地方叫沙板,黃沙一片叫沙漠,沙礫大的叫沙磧。
沙苑文化
大荔沙苑在遠古時代,地勢平坦,森林茂密,水草豐盛,野獸出沒,是大荔猿人的聚居之地[1] 。1955年、1956年經過考古發掘,在沙苑發現了十五處石器時代的遺址,是典型的細石器和石片石器,多與獸骨並存,不少獸骨有火燒的痕跡,被考古界定為「沙苑文化」,時代確定為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在沙苑還發現了漢代或稍晚時代的陶片。說明從遠古至漢代以至晉魏時期,這裡還是八百里秦川錦繡河山的一部分。它佐證了大荔沙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萌芽之地,沙苑地區漢代養畜植樹,唐為皇家園林,明時變牧為農,明末山西、河南遷來大量移民,沙苑進入大面積農桑時代。
形成原因
為什麼會在關中平原上產生沙漠,原因是洛河發源於陝北,這裡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加上渭河(包括涇河)每年有5億噸泥沙下泄,除輸入黃河外,不少泥沙淤塞在洛渭三角洲,風蝕堆積形成沙漠。筆者曾到風景如畫的廬山腳下星子縣考察,這裡由於受鄱陽湖水漲潮落和季風的影響,使湖沙向西南堆移,形成一個面積14平方公里的沙漠,使湖邊的李張村近120年間整體搬遷三次。這些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和人為破壞植被,導致了平原形成沙漠。
傳統特產
大荔沙苑與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陝北沙漠不同,有許多開發利用的有利條件。這裡地下水資源豐富,打井10米以內可見水,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達213天,適合農林牧業開發[2] 。傳統的特產是「108」,「1」是黃花菜(金針菜),「0」是紅棗,「8」是花生。沙苑花生成為大荔的名牌產品,遠近馳名。
示範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大荔沙苑發生變化。大(荔)華(陰)公路縱貫沙區。政府在沙區打了數以千計的機井,在荒漠中造出20多萬畝的沃野良田,廣植防風固沙林,培育苗木,發展養牛業,成為大荔縣最具生產潛力、最具活力的農林牧業生產基地,成為大荔的紅棗之鄉、瓜果之鄉、養牛之鄉。大荔沙苑建立了治沙試驗示範基地,農墾部門在此建設了農場,大荔沙苑進入了一個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立體開發、人進沙退的新階段。如今,大荔縣已緊鑼密鼓,依託沙苑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優勢,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將這裡按照國家5A級景區的標準,建成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沙漠生態休閒度假景點。
視頻
五一打卡網紅景點,大荔沙苑驚險刺激樂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