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腸濕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腸濕熱

來自精彩的王者視頻的圖片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相當於中醫的急慢性腸炎,急慢性細菌性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闌尾炎,痔瘡。

基本信息

掛什麼科; 中醫科、消化內科

哪些症狀; 腹痛、里急後重、便後肛門灼熱不適、小便短赤、便質粘膩、苔黃膩

好發人群; 所有人群

需做檢查; 大便常規、血常規

引發疾病; 阿米巴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彎曲菌性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締組織性腸炎、真菌性腸炎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 芍藥湯、黃芩湯、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莧菜黃連素膠囊香連丸

治療費用; 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 —— 3000元)

患病比例; 發病率為1-2%

治癒率 60-80%;

治療周期; 4-6周

病因

多因飲食不節不潔,損傷腸胃,濕熱之邪乘虛內犯所致。

濕熱侵襲大腸,壅阻氣機,故腹痛,里急後重;濕熱熏灼腸道,脈絡受損,血腐成膿,故下利赤白膿血;濕熱下注,水谷傳導失司,清濁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黃而臭;濕阻大腸,熱熾氣滯,大腸氣機不暢,故腹瀉不爽;熱熾腸道,則肛門灼熱冰液從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熱盛傷津故口渴,身熱,糞質粘稠腥臭。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濕重於熱,脈象多見德數,熱重於濕,脈象多見滑數。

症狀

臨床表現:利下赤白粘凍,里急後重,或暴注下泄,色黃而臭,便次增多,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或惡寒發熱,或但熱不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並見腹痛,發熱汗出,胸脘滿悶,肢體沉重,納呆嘔惡;見於急慢性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腸炎,細菌性急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檢查

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塬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塬菌如沙門氏菌感染可作血培養。病毒性胃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塬和抗體。也可用組織培養法分離病毒。寄生蟲性腸炎可直接鏡檢,尋找病塬體及其蟲卵。真菌性腸炎可從大便中直接塗片,在顯微鏡下檢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養。

鑑別

腹瀉,一般實證歸大腸,虛證歸咎於脾。以下介紹的腸虛滑泄,治不離脾。實證加腹瀉,常見的兩種,一為此證,另一為傷食。後者有暴飲暴食史,腹瀉物酸腐,憑這兩點不難鑑別出來。虛證腹瀉,有腸虛滑脫(責之於脾、腸)、脾虛腹瀉(責之於脾)、五更泄瀉(責之於脾、腎)等等,或涉及單一臟腑,或累及多髒多腑。但與本證一派實證不難鑑別。

大腸熱結:是指邪熱結於大腸引起的病變。 症見便秘或熱結旁流,瀉下黃臭糞水,腹痛拒按,舌苔黃燥,脈沉實有力。見於溫熱病陽明府實症。 治宜清熱瀉下,導滯為主。

辨證注意點:抓住這麼幾條:①大腸之症,腹痛、腹瀉;②實證,病程較短,身體不虧;③濕熱證,苔黃膩,瀉下較臭,或膿血、或如水注等等。

併發症

出現痢疾、泄瀉、腹痛、痔瘡等疾病。

預防

1.針刺:取穴天樞、足叄里、陰陵泉、曲池、委中;發熱惡寒身痛者加合谷、曲

池;暑熱吐瀉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脹痛者加中脘、內關;食積者加巨闕;便粘膩,腥臭者,里急後重者加上巨虛、下巨虛,強刺激。曲澤、委中、金津、玉液可點刺放血,天樞穴刺後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關元、腎俞。日治療1次。

2.拔罐:在大腸俞、叄焦俞、氣海、天樞、關元和足叄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次。

治療

治療法則: 清熱,利濕,解毒,調氣,行血。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芍藥湯加味:芍藥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大黃6克、銀花15克、檳榔l0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木香6克。本方適用於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痢疾患者。(2)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15克、黃芩l0克、黃連6克、甘草6克、銀花15克、茯苓15克、木通6克、車前子10克。本方適用於腹痛,瀉下急迫為主證的泄瀉患者。以上方藥,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2.加減變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證,基本方(1)加荊芥10克、防風6克、羌活10克;如熱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則加白頭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挾食滯,苔膩脈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芒硝10克(入湯沖服);若濕熱留連不去,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加用人參6克(黨參15克)、白朮10克、乾薑6克;若下痢初作,表證已解,痢猶未止,可用香連丸,每服6~9克,日叄次;若痢下為醬色,時作時止,可加用鴉膽子仁治療,成人每日叄次,每次15粒,膠囊分裝,飯後服,連用7~10天。若濕熱泄瀉以濕邪偏重,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基本方(2)加用厚朴10克、薏仁30克;挾食滯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麥芽10克;如有發熱、頭痛、脈浮等風熱表證,加連翹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時,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葉6克。

(二)外敷藥物

1.苦參粉適量,溫水調成煳狀敷臍。

2.梔子適量,研為細末,雞蛋清調成膏,貼雙足湧泉穴。

3.白礬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為細末,用開水調成膏,貼神闕穴。4.噤痢膏:牙皂6克、細辛27克、蔥6根(拭淨泥土,勿洗),田螺2個,小麥曲12克。諸藥混合,搗融如膏,貼於神闕穴,蓋以紗布、繃帶固定,藥干另換。

5.熱瀉散:黃連12克、滑石30克、廣木香15克、吳茱萸10克,諸藥混合粉碎為末,過篩,取藥末10~15克,撤於2~8平方厘米膠布中間,分別貼於神闕、大腸俞,1日換1次。

6.大黃9克,或甘遂、大戟各4.5克,研為細末,用醋凋敷臍部固定。適用於疫毒痢腹脹者。

(叄)灌腸療法:

臨床上對長期反覆不愈之本證患者,常常採用灌腸療法。

1.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紅藤30克、穿心蓮30克、黃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溫度在30~40℃時作保留灌腸。如能保留8小時以上,療效更佳。

2.錫類散l克、雲南白藥1克、生肌散l克、5%普魯卡因5毫升,加入生理鹽水100毫升中,加溫後保留灌腸

。3.苦參100克,濃煎,每次用50毫升,加1%奴夫卡因5毫升,作保留灌腸。

4.白頭翁60克,煎成藥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腸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30克,搗汁,加溫開水160毫升,作保留酒腸。治阿米巴痢疾。

6.10~15%野菊花煎劑100~1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10~15日為一療程,休息數日後可開始第二療程。

(四)飲食療法

(1)馬齒莧綠豆湯:新鮮馬齒莧120克(或干品60克)、綠豆60克,煎湯服食。每天1~2次,連服3天。二味合用對濕熱泄瀉、或熱毒血痢,甚為有效。

(2)車前子飲:車前子30克,紗布包,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煮粥,分二次溫服300毫升。治泄瀉。

(3)姜連散:生薑l20克,榨汁;黃連30克,銼末,文火烘炒加薑汁拌勻,以干為度。每服6克,綠茶清送下,每天3次。對濕熱泄瀉嘔吐者大為適宜。

(4)石榴皮蜜膏:鮮石榴皮1000克(干品500克)、切碎,砂鍋煎煮取汁兩次,文火濃縮至稠粘時,加蜂蜜300毫升,攪勻至沸停火,冷後裝瓶。每服10毫升,開水沖服,每日3次。

(5)白蜜馬齒莧汁:鮮馬齒莧1000克,溫開水洗淨榨汁,加白蜜30毫升,或白糖適量,一次服下,每日服2次。

(6)綠茶煎:綠茶100克,煮取濃汁3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加醋10毫升熱飲,每日3次。或綠茶末12克,白痢以薑湯送服,赤痢以甘草水送服,每日3次。症狀消失後連服3日,以鞏固療效。

(7)莧粥:新鮮紫莧100克,去根洗淨切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2次,早晚服。此粥對於有急性菌痢、腸炎的老年患者,尤為適宜。

(8)龍眼肉包鴉膽粉:鴉膽子亡10粒,研粉,以桂元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治阿米巴痢。此方適於飯後服,不宜久服。

施治要點:

(一)臨床上之痢疾、泄瀉均以本證為多,治療當以祛邪。其新感屬此證尤多,治療以通因通用為要,忌用收澀止瀉之品。痢疾患者應注意調氣行血的運用,若下血較多應該重用行血之品,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泄瀉患者當使用濕熱分清,其瀉可止。但濕熱泄瀉容易耗傷氣陰,年老體虛之患者可引起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之危重證候,除治療上須隨證施方,還應高度重視此類患者的病情變化。

(二)在治療痢疾時,應始終顧護胃氣。在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多系苦寒之品,不應長時十間大量使用這一類藥物,以防傷胃氣。

(叄)若本證久而不愈,反覆發作,表現正虛邪戀,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藥物灌腸往往是臨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藥用白頭翁、秦皮、黃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礬、牡蠣、烏梅、罌粟殼、五倍子等。每劑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濕度37~38℃,開始每次用50~100毫升於早晚各作保留灌腸1次,適應後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腸1次。患者取側臥位,臀高頭低,慢速灌腸,灌入後取胸膝位15分鐘,再仰臥1小時以上。

飲食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故此建議適當的多吃一些祛除濕熱食物,比如多吃一些綠豆、馬齒莧、大蒜、綠茶、苦瓜等食物,平時還可以喝一些綠豆粥,吃一些蒜瓣來預防大腸濕熱和感染的情況。

治療期間需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為宜。[1]

參考文獻

  1. 大腸濕熱的原因, 有來醫生 ,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