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索貌閱是什麼意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索貌閱是什麼意思"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一項以整頓戶籍和賦役為目的一場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殊舉措。這一措施的實施,增強了隋朝政府對無戶籍、無課稅關東流民的控制,加強了隋朝政府的統治,為隋朝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同時也使得隋朝國庫充盈走向富強。[1]

其實,檢查戶口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並一直到清末都在進行。《史記》記載:

"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

這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戶口調查記錄。然所謂"大索貌閱"並非是一般性質的例行戶口調查,而是特殊性質的,以大搜捕行動來配合的大規模戶口檢查。"大索貌閱"是由"大索"和"貌閱"兩個詞語組合而成的意思,即大規模搜捕和戶口檢查。

"大索"是封建統治者進行的大規模逮捕行動

秦朝時期大索的記載。《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 3 7年(始皇十年),秦始皇下達《逐客令》,命令在秦國全境搜查沒有秦國國籍的東方六國人,並加以驅逐。

始皇三十一年再次進行大索:"始皇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藍地。見窘,武士擊殺盜"這次大索只是因秦始皇在藍地遇到了強盜,命令關中地區持續進行了20天的搜捕強盜行動。

隋朝時期也有大索的記載。如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進行了一次"京師大索",具體原因不詳。

隋煬帝大業六年進行了一次大索,這次有詳細的史料記載:

"旦,有盜數十人,皆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直人宮禁,將為亂叛", "於是都下大索,與相連坐者千餘家"。

隋煬帝這次大索的原因是發生了危及宮廷、企圖謀殺皇帝的叛亂事件。

由此可見,不論是秦朝還是隋朝時期,大索都是封建專制統治下,最高統治者對全國或局部地區進行的大搜捕,類似於今天警察的大規模搜捕行動。

"貌閱"是常態化的戶口例行檢查制度,一般每年實施一次

"貌閱"就是以貌取人,是人口進行面審,以核對戶籍登記信息的真實性。就如同現在坐火車,需要驗證身份證照片與本人是否一致。但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只好逐個驗首,這就是所謂的驗明正身,以防欺詐。

貌閱制度並不是隋朝的獨創,之前早已有之 。漢代時期,每年八月份漢朝中央政府要求居民自己申報戶口土地等情況。後來出土的《居延漢簡》記載,漢代居民申報情況非常詳細,不僅包括現有人丁、財物、土地、房物,還詳細記載了人丁的身高、膚色。根據居民申報情況,地方官員"縣當案比",對轄區人民申報的情況是否屬實進行審驗。漢代時期的"案比"與隋唐時期的普通貌閱制度是類似的。

那麼隋朝時期的貌閱制度是怎樣的呢?

隋朝建立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戶口檢查措施。隋文帝曾對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進行調整。京畿之地設保長、閭正、族正;其他地區則設置保長、里正、黨長。然後把民戶編制到這些基層組織中,以方便查驗戶口。同時隋中央政府頒布均田法和輸籍法,依據每家資財情況,作出繳納標準,從輕定額,寫成 "定簿",根據標準定戶等,依等納稅,每年正月五日縣令派人出查。這一套辦法,既弄清了戶口和人民應納稅額,又遏制了地方官吏的舞弊,更重要的是輕賦稅政策,把很多世家大族蔭庇的民戶吸引了出來,加入到了國家戶籍之中。

由於那些民戶被國家優惠政策吸引,自願加入國家戶籍庫,並不需要"大索",所以,這只是常態化的普通"貌閱"。

隋朝的"大索貌閱"是伴有大搜捕性質的特殊性"貌閱"

隋建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需要控制民戶,徵收戶稅,增加國家財政收人,並調發民役。而賦稅和民役的基礎是在冊的戶籍人口。但是,隋朝承接南北朝的動亂時期,在籍人口大多流失,很多人成為了無籍的流民。為了應對這種窘迫局面,"大索貌閱"制度就產生了。

《隋書》記載了隋朝曾兩次大索貌閱。第一次是隋文帝開皇三年《隋書·食貨志》記載: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這一次的大索貌閱針對的是太行山以東的河南、河北地區,這裡是北齊的故地,民間有很多隱匿戶口的人,而這些人是不會主動加入國家戶籍的,只能採取大索的手段。

第二次為隋煬帝大業五年《隋書·裴蘊傳》記載:

"遷民部尚書,於時猶承高祖和平之後,禁綱疏闊,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賦。蘊歷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條奏,皆令貌閱。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是隋大業五年也。諸郡計帳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通過第一次大索貌閱,隱匿人口並沒有全部搜捕出來,因此,隋煬帝採納民部尚書裴蘊的建議再次進行大索貌閱。兩次人索貌閱,使隋朝的編戶籍民增加了近兩百二十八萬三千人,使得隋朝的賦稅來源和力役數量大幅度增加。

通過以上比較,能夠看出,"貌閱"和"大索貌閱"在規模和具體做法上有明顯的差別。

"貌閱"是常規的戶口檢查,其目的在於責令官員親自當面檢查丁口的年貌形狀,以便查出那些已達成丁之歲,而用詐小、詐老、詐疾的辦法逃避賦役的人。

"大索貌閱"不是常規的戶口檢查,而是大規模的核實檢查戶口。它採用大搜索行動,要求全國各地方州縣通力合作,一致進行,以防隱匿人口逃往其他縣。大索貌閱目的在於搜括那些不主動加入國家戶籍的"浮戶",這類大規模的舉動需要動用眾多的人力物力,既興師動眾又勞累擾民。因此,"大索貌閱"不能多次推行,不適合形成常態化檢查制度。[2] 總結:大索貌閱是特定條件之下的特殊舉措,是全國範圍內以搜索隱匿人口為目的的大規模突擊性搜索行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打擊了地方豪強,加強了隋朝政府的統治,對隋王朝的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都非常有利。但是,在隋朝均田制不完善,新入戶籍人口普遍授田不足的情況下,隋朝政府這種大索貌閱的做法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負擔,又加派徭役,最終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為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