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筆如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筆如椽
來自5068的圖片
dà bǐ rú chuán

近義詞 :力透紙背

反義詞

出 處 :《晉書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大筆如椽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是dà bǐ rú chuán,原指誇讚別人文筆雄健有力或文章氣勢宏大。現多指大作家,大手筆。出自《晉書·王珣傳》。

原文

王珣,字元琳,琅邪臨沂人。弱冠與陳郡謝玄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溫嘗謂之曰:「謝據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難得之才也。」珣轉主簿。其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珣焉。文武數萬人,珣悉識其面。從溫討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中軍長史。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謝安與珣絕婚,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時人希安意乃出珣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安卒後,珣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征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帝雅好典籍,珣與王恭、郁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尚書令。珣夢人以大筆如掾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 [1]

譯文

王珣,字元琳,是琅邪郡臨沂人。成年後與陳郡人謝玄一起擔任桓溫的手下,都被桓溫敬重。桓溫曾經對他說:「謝玄四十歲時,必定持旄杖節(做大官)。王珣年少時即有作為。都是難得之才呀。」王珣轉任主簿。這時桓溫籌劃逐鹿中原,天下動盪,軍中機務都委託給王珣。文武官員數萬人,王珣都認得出來。王珣跟從桓溫討袁真,被封為東亭侯,轉任大司馬參軍、中軍長史。王珣兄弟都是謝氏的女婿,因為猜嫌而導致矛盾。太傅謝安與王珣斷絕婚姻關係,因此二族就成了仇敵。當時有人知道了謝安的意圖,就把王珣外放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上任。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又不去上任。謝安死後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很依靠他。轉任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里被士人和百姓所喜歡。後來被徵召為尚書右僕射,主持吏部。皇帝很喜好典籍,王殉與王恭、郁恢等人都憑藉才學文章被皇帝親近。王國寶向會稽王獻媚,與王珣等人不合,皇帝憂慮自己死後,他們矛盾必生,所以讓王恭、王恢外出任方伯,而任命王珣為尚書令。王珣夢見有人用椽子那樣大的筆給他,他醒來後,告訴人說:「一定要有大手筆的事情發生。」  

典故

東晉的文士王殉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後堂直衝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後,他對家裡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於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視頻

大筆如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