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豬屎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豬屎豆(學名: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是豆科、豬屎豆屬直立灌木狀草本植物,粗壯,高可達1.5米。莖、枝圓柱形,髓中空。莖枝、葉、葉柄、托葉、苞片、小苞片、花梗、花萼均被絲光質貼伏的短柔毛。單葉,葉片狹橢圓狀長圓形,稀微凹,葉面無毛,背面密被毛;葉柄密被毛;托葉小,鑽形,總狀花序頂生,稀腋生,有花;苞片近三角形,兩面被毛,小苞片鑽形,花萼深裂,二唇形,上齒三角形,下齒披針形,果熟時分裂開;花冠金黃色,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翼瓣長圓形,龍骨瓣近圓形,喙扭曲,莢果長圓形,基部漸狹,種子斜心形,黑褐色,稍光亮。9月開花,12月至翌年3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大理、楚雄、祿勸、元江、峨山、個舊、河口、屏邊、綠春、元陽、文山、麻栗坡、西疇、廣南、硯山、富寧、景東、西雙版納、梁河、隴川、盈江、龍陵、騰衝、臨滄、雙江、鳳慶);印度、越南、老撾、泰國和菲律賓也有分布。 生長在海拔380-2400米濕潤的灌木林中以及乾燥的草坡和灌叢中。

大豬屎豆的全草藥用,有消炎止痛、祛風除濕之效。對鱗狀上皮癌和基底細胞癌有較好的療效。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狀草本,粗壯,高1.2-1.5米。莖、枝圓柱形,具縱條紋,髓中空。莖枝、葉、葉柄、托葉、苞片、小苞片、花梗、花萼均被絲光質貼伏的短柔毛。單葉,葉片狹橢圓狀長圓形,長8-17厘米,寬2-4.5厘米,先端圓鈍或短尖,具細小短尖頭,稀微凹,基部楔形,葉面無毛,背面密被毛;葉柄長2-7毫米,密被毛;托葉小,鑽形,長1.5-3毫米。

總狀花序頂生,稀腋生,伸長達20-50厘米,有花20-35朵;苞片近三角形,長4-5毫米,寬1.5-1.8毫米,兩面被毛,尤以背面甚密,小苞片鑽形,長約1.5毫米,生花柄上;花柄長7-8毫米;花萼長1-1.5厘米,深裂,二唇形,上齒2,三角形,長8-9毫米,寬4.5-5毫米,先端銳尖,下齒3,披針形,長10毫米,寬2.2毫米,先端長漸尖,花時3齒合生,果熟時分裂開;花冠金黃色,長1.5-2厘米,伸出萼外,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長1.7-2厘米,寬1.5-1.8厘米,無毛,基部胼胝體大,下延到爪部,爪長2-3毫米,密被短絨毛,翼瓣長圓形,長16-17毫米,寬7-8毫米,中部具薄片狀附屬物,無毛,爪長約3.5毫米,龍骨瓣近圓形,長12-13毫米,寬13毫米,喙長約5毫米,扭曲,邊緣密被短纖毛,爪長約3.5毫米。莢果長圓形,基部漸狹,長4-7.5厘米,徑2-2.4厘米,先端宿存彎曲的喙,基部具短子房柄,幼時疏被短柔毛,老時變無毛;種子20-30顆,斜心形,長3-5毫米,寬3.5-5毫米,黑褐色,稍光亮。花期9月,果期12月至翌年3月。

主要價值

大豬屎豆的全草藥用,有消炎止痛、祛風除濕之效。對鱗狀上皮癌和基底細胞癌有較好的療效。[1]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380-2400米濕潤的灌木林中以及乾燥的草坡和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大理、楚雄、祿勸、元江、峨山、個舊、河口、屏邊、綠春、元陽、文山、麻栗坡、西疇、廣南、硯山、富寧、景東、西雙版納、梁河、隴川、盈江、龍陵、騰衝、臨滄、雙江、鳳慶);印度、越南、老撾、泰國和菲律賓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大豬屎豆雖栽培較為粗放,但在播種前,也最好翻耕整地,施入基肥,然後播種。條播的行距為35-50厘米。在果園、茶園行間種植的,可用點播,行穴距視果園或茶園的空隙大小與工作方便而定,一般行距為35-50厘米,穴距20-35厘米,每穴播種三、四粒,播後薄覆碎土。中國長江流域播種期一般在4-5月同,而以早播為宜。華南地區除夏季溫度過高,幼苗易枯死,不宜播種外,其餘時間均可播種,而以2、3月及9、10月間播種,生長較好,每畝播種1-1.5千克;苗期宜追施人畜糞尿200-500千克;另在每次青刈後,應施人糞尿,以利復發。在生長初期,中耕除草2、3次,至植株郁陰後停止。最後一次中耕,宜結合培土。如遇天旱過久,應行灌溉,平時注意排水。當株高1米左右,即可開始刈割。因為大豬屎豆生長旺盛,再生力強,每年可刈割2-4次以上。刈割時要用鋒利快刀,在晴天斜割,第一次宜離地面33厘米左右割下,切口向南。每次每畝可收鮮草750-1000千克左右。

留種的大豬屎豆,應放寬行距到50厘米以上,酌減播種量,井適當早播。在結莢期,常有豆莢螟為害,可用可濕性六六六防治。當莢殼硬化時,即可採收。最好分3-5次採摘。採下立即曬乾脫殼,種子宜聹藏在高燥通風的地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