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慈心救護砍材人,反遭砍材人殺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慈心救護砍材人,反遭砍材人殺害,當天氣轉晴時,大熊再三叮囑砍柴人:『現在你可以安全地離開了。回去後,請您念在這七天對你的救護之情,千萬不要跟任何人說起我住的地方。』
砍柴人答應了,可是就在快到城鎮時,他遇到兩位獵人,在聊天中不小心說溜了嘴,把大熊住在山洞裡的事講出來。兩位獵人聽後,生起貪心,就對砍柴人說:『你帶我們去找那隻大熊,把它打死後我們各拿一份熊肉,如何?』
原文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佛陀有一次在往迦耶山的路上感冒了,弟子便延請當時最有名的耆婆醫生來看病。然而,藥還沒吃完,世尊的病就已經好了。
耆婆醫生請問世尊:「這剩下的藥該如何處理呢?」
佛陀回答:「拿去供養僧眾就行了。」
於是遵照佛陀的指示,耆婆醫生把藥平均分給每一位僧人,可是沒有人敢接受。提婆達多知道這事後,大不以為然地說:「這算什麼?他們不敢接受,我敢。沙門瞿曇的藥有什麼了不起?他能服多少,我照樣能服多少。」
耆婆醫生馬上勸誡他:「世尊的體力強,你想跟世尊一樣服用,會消化不了的。」可是提婆達多聽不進去,把剩下的藥全吃到肚子裡,結果馬上就生病了。
但是提婆達多並沒有悔悟。第二天,耆婆醫生為世尊煮稀飯,提婆達多也蠻橫地搶去喝,結果肚子痛到在地上翻滾,大聲哭喊。
「提婆達多生病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他痛得在地上翻滾,醫生也不見人影,該怎麼辦呢?」提婆達多的一些好友跑去告訴阿難。
阿難得知後,馬上趕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我的兄弟提婆達多已經快死了,請佛陀慈悲,救救他吧!」
佛陀來到提婆達多的面前,為他摩頂加持,並慈祥地對提婆達多說:「提婆達多!你天天想害我和我兒子,卻又恭敬承事我,這些事在我心中都是沒有差別的。若我的心中真實具足平等心,那麼願以此真實力的加持,讓你的病立刻痊癒。」世尊一說完這句諦實語,剎那間,提婆達多恢復健康。
這時,很多比丘在提婆達多面前說:「世尊對你有大恩德,因為世尊的加持力,你的病才好的。」
可是,提婆達多卻埋怨:「要不是吃了世尊的藥,我也不會生病。更何況,疾病自生自滅,與他加持不加持又有什麼關係。」
很多比丘聽到這些話,跑去稟告世尊:「世尊!提婆達多不知恩義,人品真的很差。」
世尊對比丘們說:「提婆達多不僅是現在不知恩義,過去生中也曾對我恩將仇報。很久以前,離寂靜山林的不遠處有座城市,城裡有位窮人,以賣草藥、柴木維生,天天都得上山砍柴。
有一天,他正在山上砍柴,突然間狂風四起,大雪紛飛,於是他趕緊躲進了一個山洞。
沒想到,在山洞裡竟住着一隻體型龐大的巨熊。砍柴人嚇得魂飛魄散,心裡只想着:『死定了!大熊一定會吃掉我!』
事實上,這隻大熊是菩薩化身的,它具足慈悲心,平常以吃水果、藥草維生,不曾害過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砍柴人如此害怕,大熊連忙安慰他:『朋友,不要害怕,我不會害你的。』接着,一連七天大雪封山,大熊每天都以自己的身體溫暖他,並把水果、藥草分給他吃。
當天氣轉晴時,大熊再三叮囑砍柴人:『現在你可以安全地離開了。回去後,請您念在這七天對你的救護之情,千萬不要跟任何人說起我住的地方。』
砍柴人答應了,可是就在快到城鎮時,他遇到兩位獵人,在聊天中不小心說溜了嘴,把大熊住在山洞裡的事講出來。兩位獵人聽後,生起貪心,就對砍柴人說:『你帶我們去找那隻大熊,把它打死後我們各拿一份熊肉,如何?』
砍柴人心裡盤算:『雖然它照料我、溫暖我,但也算不了什麼。反倒是回去之後,家裡什麼都沒有,如果分到一些熊肉,還可以飽餐幾頓呢!』想了想,就帶兩位獵人往山洞去。
兩位獵人見到大熊,就在大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用毒箭射牠,大熊被射中負傷,當場倒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瀕死的大熊說了一個偈子:
『我住在寂靜的山林中,僅依靠藥草果實維生,
從未搶奪他人的財物,也從未害過任何眾生。
我知道今天難逃一死,這是業力也無可奈何!
諸眾生的痛苦與快樂,皆緣於過去的業力啊!』
說完,大熊就去世了。
那兩位獵人剝開熊皮,將肉分成三份,並將其中一份遞給砍柴人,正當砍柴人伸手取肉時,突然雙手斷落,掉到地上。兩位獵人看到嚇得要命,連忙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這個一定是果報!這隻之前照顧我七天的大熊,再三叮嚀過我不能透露關於它的事,而我卻告訴你們,還帶你們來把它殺死。這就是因果報應吧!』砍柴人如大夢初醒般地對獵人說。
兩位獵人聽後,覺得大熊不是一般動物,不該吃它的肉,於是就把肉拿去供養僧眾。當時有一位羅漢以神通力知道這件事,立即警告所有比丘:『這是賢劫中一位大菩薩的肉,不能隨便食用。』
接着,他為大熊誦念了一段話:『此大熊有大因緣,是菩薩化現而來,具有大慈大悲心,三界眾生都應供養它。』說完,就率領比丘和獵人把肉建成遺塔供養。」
世尊繼續對比丘們說:「當時的大熊就是現在的我,而那位忘恩負義的砍柴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他往昔也是個不知恩不報恩的人。」[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