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沙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沙街道,隸屬於廣州市黃埔區,位於廣州市東緣、珠江之濱,距廣州市中心16公里,東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南崗鎮相連,南臨珠江,與長洲島黃埔軍校和番禺區化龍鎮隔江相望,西與天河區東圃鎮接壤,北與白雲區蘿崗鎮毗鄰。

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轄橫沙、姬堂、泰景、大沙東4個社區。面積13.1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約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8705人、流動人口41300人。

大沙街道有東海魚珠、黃埔雲檣、魚珠炮台、蟹山炮台等名勝古蹟。[1]

中文名稱: 大沙街道

外文名稱: DASHA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廣州市黃埔區

下轄地區: 橫沙、姬堂、泰景、大沙東4個社區

政府駐地: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大沙地東路229號

電話區號: 020

郵政區碼: 510500

地理位置: 位於黃埔區中部

面 積: 13.1平方公里

人 口: 18705人(2015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東海魚珠、黃埔雲檣等名勝古蹟

機 場: 廣州白雲機場

火車站: 黃埔火車站

車牌代碼: 粵A

建置沿革

1958年,東圃鄉、橫沙鄉合併成立東圃公社,屬廣州市郊區。

1960年7月劃屬黃埔區。

1961年改為黃埔公社。

1962年5月併入廣州市郊區。

1973年劃出橫沙、姬堂、茅崗、下沙、文沖、雙沙、長洲等7個大隊,屬黃埔區,仍稱黃埔公社。

1983年12月改為大沙區,1986年12月改為大沙鎮。

2002年8月,隨着黃埔區撤鎮設街改革,撤銷大沙鎮建制,改設大沙街。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6年6月,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將白雲、新滘、黃埔3個區合併成立廣州市郊區,屬黃埔區管轄的大沙地域的下沙、橫沙、姬堂、雙沙、茅崗、文沖6個小鄉合併為一個大鄉——橫沙鄉,下轄下沙、橫沙、姬堂、雙沙、茅崗、文沖6個生產隊。

1958年,廣州市依照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定,開始組建人民公社,橫沙鄉與東圃鄉合併成立黃埔人民公社。

1959年,長洲生產大隊劃歸黃埔人民公社,該社共轄14個生產大隊。

1960年5月,中共廣州市委決定撤銷中區和郊區,將全市調整為東、南、西、北4個市中心區(人民公社),黃埔、芳村、江村3個以工礦企業為中心的人民公社(區級),1個以農業為主的竹料人民公社以及花縣、從化2個縣;6~7月,將市區調建為東山、海珠、荔灣、越秀區人民委員會,同時撤消區級人民公社,調建為黃埔、芳村、江村區人民委員會,竹料地區併入江村區;原黃埔人民公社(由東圃鄉、橫沙鄉組成)分為東圃人民公社(原東圃鄉範圍)、黃埔人民公社(原橫沙鄉範圍及長洲生產大隊農村部分),這兩個公社先後隸屬黃埔人民公社(區級)及芳村、江村3個區,合併成立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東圃人民公社(原東圃鄉範圍)、黃埔人民公社(原橫沙鄉範圍及長洲生產大隊農村部分)和原長洲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7月撤銷)合併成為黃埔人民公社,隸屬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

1973年2月,恢復設立黃埔區,5月,成立黃埔區黃埔人民公社,原屬廣州市郊區黃埔人民公社下屬的茅崗、橫沙、下沙、文沖、雙沙、姬堂、長洲7個生產大隊和廣州市汽車廠等10多家工礦單位的職工家屬劃歸黃埔人民公社管理。

1975年11月,原屬番禺新造人民公社深井生產大隊劃歸黃埔人民公社管轄。

1977年1月1日,長洲生產大隊和深井生產大隊劃歸黃埔區長洲鎮管轄。同年,黃埔區紅山街道辦事處成立,原屬黃埔人民公社管轄的文沖船廠、廣州冶煉廠、廣州碳素廠的家屬委員會和文沖回龍市等集散居民劃歸紅山街管轄。

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改稱大沙區公所,各生產大隊改為鄉政府。

1986年,黃埔區魚珠街道辦事處成立,原屬大沙區公所管理的廣東省基礎工程公司運輸分公司家屬委員會、廣州汽車廠家屬委員會、廣州機床研究所家屬委員會、廣州珠江冶煉廠家屬委員會劃給魚珠街管轄。

1987年3月,撤銷大沙區公所建制,成立大沙鎮人民政府,鄉政府改為村民委員會,九沙漁民村劃給大沙鎮管轄。

1999年1月1日,下沙村劃給黃埔街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轄橫沙、姬堂、泰景、大沙東4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沙街道位於廣州市東緣、珠江之濱,距廣州市中心16公里,東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南崗鎮相連,南臨珠江,與長洲島黃埔軍校和番禺區化龍鎮隔江相望,西與天河區東圃鎮接壤,北與白雲區蘿崗鎮毗鄰。大沙街道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27′39″~113°27′51″,北緯23°2′25″~23°9′55″,東西寬6.5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總面積13.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77%,水域面積占23%,有10多公里的珠江岸線。

大沙街道境內地質母岩主要有3種:廣九鐵路以北屬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的花崗岩,表現為台地低丘陵垌田區和山坡地,山坡地為紅壤,丘陵坑垌田為水稻土。山地蘊藏着花崗岩石礦,廣九鐵路沿線附近,屬第三系中新線色岩系,呈孤立狀分布於平原中。廣深公路沿線屬第四紀沉積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較低平,土層深厚,土質肥潤,水網稠密,形成很多沙圍,該鎮境內有九沙圍、劍草圍、大吉沙圍、大蚝沙圍等眾多沙圍。不同類型的地質母岩形成了土母質的差異,對農作物布局有一定的影響。

地貌

大沙街道地處珠江北岸,從流水地貌類型形態上看,可分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和侵蝕台地為主。其間為山竄田和開闊的垌田地帶,主要分布在姬堂境內。

大沙街道境內的北部、東北部為丘陵區,主要山崗有大田山,但家崗、將軍山、加莊山、貓兒嶺等和許多小山坡連成一片丘陵地帶。其餘西部、中部、東部有分散丘陵和山崗。

大沙街道地勢總體走向是北高南低,自北向南略帶傾斜,地形起伏又平坦,北部山嶺連綿,南部台地平坦,台地上少量低丘分布明朗。南部珠江沿岸,是本鎮最低平地帶,海拔只有5~10米,珠江岸線在鎮內長10多公里。

土壤

大沙地區土壤因受地質、地貌影響,大致東西向延伸呈梯形狀分布,分為三角洲圍田區和丘陵垌田區土類,丘陵垌田區具有垂直變化的特點。

水稻區土類以瀦育型水稻土為主,潛育型和淹育型水稻土分布較少。

廣深公路(107國道,下同)沿線的圍田區屬瀦育型水稻土,主要是由珠江及鎮內河流沖積,經人工水耕熟化而成。圍田區瀦育型水稻土分河沙泥田、潮沙泥田、三角洲沖積土田、反酸田等土壤。河沙泥田主要分布於姬堂、茅崗、橫沙等。潮沙泥田主要分布於廣深公路沿線的高圍地帶。反酸田主要分布在珠江河畔的低圍地帶,珠江沖積土比較肥沃。廣九鐵路沿線屬坑垌田區瀦育型水稻土,這類土壤發育於台地丘陵的寬谷間,由洪積和坡積,經人工水耕熟化形成,這類土壤又可分片麻紅田、砂頁岩紅泥土田等。洪積黃泥田、寬谷沖積土田與圍田區水稻土相比較,坑垌田水稻土耕作層較淺,受成土母質影響,含砂較多,以壤質粘土、沙質粘土為主,但有效磷含量稍高,宜於水稻、花生輪作。

全街道自然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台地丘陵,由於中深受成土母岩影響,土壤發育和分布從谷底隨海拔高度增加依次為水稻土、赤紅土、石質土,可分別發展水稻、柑橙、荔枝、烏白欖和馬尾松等林果業。

水文

流經本街道的河流,除珠江外,還有烏涌河、珠江涌、深涌、文沖河。天然溪水1條,烏涌河發源於白雲區水口水庫,流經廣州市農墾局黃陂果園場、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玉樹村、白雲區蘿崗鎮、黃埔區姬堂、橫沙、文沖村等地,從北向南流入珠江;這條溪水是姬堂、茅崗、橫沙大部分農田灌溉的水源。天然水圳2條,一條發源于山澗,水口從黃羊橋文船生活區分支流入雙崗到白沙涌口(故又名白沙涌),流入珠江;一條發源於金雞嶺山澗,流經沙浦村後入珠江(故又名沙浦涌),是雙沙村大部分農田的水源。

以上河涌,除深涌和烏涌河外,其餘流量都不大。珠江在大沙街道段江面寬800~2200米不等,水深8~15米,平均流速0.9米每秒,平均流量4326立方米每秒。珠江受洪水和潮汐影響,該地段平均潮差1.64米,最大可達3.38米。珠江大沙地河段屬鹹淡水交合活動範圍,屬咸潮區域。烏涌河在大沙街道內長度為4.8公里,集雨面積74平方公里,其中過境面積36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72立方米每秒。

氣候

大沙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1.8℃,最高7月份平均氣溫28.4℃,最低1月份平均氣溫13.7℃,無霜期長達350天。低溫霜凍期2~8天,其日平均氣溫在5℃左右,極少出現0℃以下低溫。年日照期較長,約20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94毫米,一般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風速月平均1.7~1.8米/秒,7~9月最高風速8米/秒。蒸發量年平均1000~1300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1年,大沙街道土地總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06畝,占總面積的9.50%,林地面積8000畝,占總面積的11.85%。

水資源

大沙街道毗鄰珠江,河網較多,水資源豐富。除珠江外,有烏涌河、深涌河、雙崗涌、沙浦涌、文沖河等。大沙地區年平均降雨量達1694毫米,境內徑流總量約為0.90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900毫米。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內降雨有干雨季變化規律,濕季4~9月,乾季10月至翌年3月,汛期為4~9月。

礦產資源

大沙地區受土母岩的影響,蘊藏着豐富的便於開採利用的花崗岩、片麻岩、砂頁岩,主要分布在該鎮北部的大田山一帶。各山丘及部分山崗地帶,則容易找到適宜燒制磚瓦的土資源。

人口

1988年,總人口29651人,其中:男性14593人、女性15058人;非農業戶口11250人,農業戶口18401人;共有10082戶,其中:非農業戶4574戶、農業戶5508戶。至1990年總人口37594人,其中:男性19675人、女性17919人;非農業戶口14939人,農業戶口22655人;共有10707戶,其中:非農業戶4588戶、農業戶6119戶。

1993年,總人口31495人,其中:男性15553人、女性15942人;非農業戶口13562人,農業戶口17933人;共有11617戶,其中:非農業5303戶、農業戶6314戶。

2000年,總人口92523人,其中:男性52469人、女性40054人;非農業戶口74823人,農業戶口17700人。

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約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8705人、流動人口41300人。

視頻

黃埔區大沙地全天准停調整為夜間准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