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沙灣石圍遺構

大沙灣石圍遺構

圖片來自xuite

大沙灣石圍遺構,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的軍事遺跡,2007年9月13日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目錄

歷史

基隆古稱雞籠[1],自古就為北臺灣海防的重要地帶,其中大沙灣石圍遺構位於大沙灣地區的平坦沿岸,設置在可追溯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建造的軍事防禦工事,姚瑩台灣鎮總兵達洪阿會稟的《節錄臺灣十七口設防狀》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該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之大安之役曾遭受損壞,1876年(光緒二年),因應戰事因素影響,清廷將源於1840年期間建造的雞籠炮台,故築為新式砲臺(舊二沙灣砲台),由於所處位置容易遭受敵人砲擊,故需要修築石圍來抵禦沿海外寇等防衛作用,此外考慮到沿岸地勢低窪,容易受到潮汐影響受到侵蝕,因此石圍同時亦有防潮的功能,也能夠連結周遭的營壘設施。

隨著1884年8月5日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期間,法軍率領 5 艘軍艦與守軍交戰 5 小時後由側面攻擊新式炮台,新式炮台無由發揮作用,導致法軍佔領並破壞大沙灣地區的砲台設施,此後臺灣巡撫劉銘傳之後於周遭地區另改築有著天然掩蔽的新式高地砲台,如後來建造於山丘上的新二沙灣砲台頂石閣砲台等,損失慘重的原新式炮台則失去其軍事防禦性,最終清廷將砲台與石圍遺構也廢置於原址,並隨著日治時期戰後時期的聚落及基隆港擴寬工程發展而受到破壞,現存遺構殘蹟僅存三處,部分殘蹟位於東側民宅內,並在近年內考古調查挖掘中發現新式砲台與建築等一系列地下遺跡。

2020年,大沙灣石圍遺構在納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的計畫下進行保存行動[2],並自2021年起涵納於「沙灣歷史文化園區」展區,現則進行串聯和周遭古蹟群整合成大型公園,與交通串聯改善等整修工程供遊客參觀。[3]

現存遺跡

大沙灣石圍現留存的範圍結構群呈現「U」字形,整體為平面型砲臺型制,其中保存最為完善的石圍遺跡,能夠看出石圍是以三合土牆上再壓砂岩,下段則為夯土構造,因有糯米成分,故一般人遂稱為「嘛糬城」,此外在近期也發現長形榫口及置放鐵件的痕跡,顯示石圍在完工後曾多次修整。

參考文獻

  1. 翁佳音、曹銘宗. 〈【臺灣地名真相】基隆叫基隆,是因為長得像雞籠嗎? 〉. 故事 Story Studio. 2015-12-26 [202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Chinese (Taiwan)). 
  2. 陳彩玲. 基隆中濱營區拆除 打造「大沙灣歷史園區」. 中時新聞網. 2020-11-09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8) (Chinese (Taiwan)). 
  3. 陳彩玲. 基隆古蹟公園10月完工 石圍遺構無防護地方憂遭破壞. 中時新聞網. 2021-08-04 [202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8)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