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水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水井古建築群,位於利川市柏楊壩鎮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於明末清初,是長江中下游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於一體。整個建築群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組成。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李氏宗祠及莊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

大水井古建築群,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彩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由來

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李氏宗祠及莊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彩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

現大水井李氏莊院建築面積多達6000平方米,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鱗次櫛比,規模宏大。從迥異的兩種建築法式和風格判斷,該莊院內又可分為兩個部分;西南部分基本為黃氏老宅舊貌,始建於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樸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濃郁;東北部分為清乾隆後李氏不斷改修擴建,磚木並作、中西合璧,瀟灑氣派。莊院兩端有小姐樓及繡花樓各一座,飛檐高翹,一東一西,遙相呼應,造型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組成

沿着寬敞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翹角凌空的朝門廡殿頂和高高懸掛於門楣的"青蓮美蔭"四個大字,攀護李白為祖先,借揚李氏身份不俗。氣派宏偉,不乏文化內涵。莊園前院更是氣度不凡,極盡創意,200平方米的院壩全用規格統一的平板青石鋪就,前廊拱卷歐式方柱粗壯挺拔,雕鑿精美,堆塑華麗。兩側吊腳雕樑畫棟,可謂匠心獨運,土漢結合,中西合璧。從莊園中軸線從前至後由底就高排列着三大殿,為建築主體,兩側屋宇相連,天井密布,一室一景,閣樓呼應,氣象萬千。最具特色的"走馬轉角樓"、"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築格局,備受建築行業的推崇和借用。其裝飾藝術也令人目不暇接,精雕細刻的柱礎,玲瓏剔透的窗欞,造型奇異的廊柱,曲徑通幽的走廊,精緻豪華的陳設,使整個莊園富麗堂皇而不俗氣。在歐式建築的大門上方寫着"業紹龍門"四個大字,下面橫框內寫着"大夫第"三字。入其內,猶如是進入了藝術的殿堂。中堂右為花廳,左為帳房,丹池"忍"字兩旁楹聯為:新知涵養轉深沉,舊學商量加遂密。前廳、中堂、後堂皆設有井,沿天井迴旋上下左右,逐台升高,樓道互通,而彩樓迂迴高矗,可觀整座大院,有數門可供出入。院內的窗欞有雕花和石刻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圓,或刻或雕皆為一體。更奇的是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24個天井,174間房屋竟然沒用一顆鐵釘,全部採用木骨架,迴廊彩檐吊腳樓,按"風水"、"八卦"及地理條件,環環相扣,互相依託,互為襯頂,布局隨心所欲,恰到好處,而又不乏嚴謹,下雨天,到莊園每個房間都不會濕腳。該處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由東而西多次興建,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特點,那一個個窗飾,一處處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組成一部無聲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築交響樂,穿越歷史和時空在耳邊久久迴蕩。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土司王朝的堡壘從李氏莊園右側的邊門而出,走百把米的田埂路,就來到李氏宗祠。風雪中,傲然矗立,雄居險關,那巍峨城牆與周圍的地理環境襯映出一股威嚴和霸氣,令人敬畏而卻步。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周圍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

宗祠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整個宗祠的建築風格與南方漢族的祖祠幾乎沒有差別。宗祠占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房屋60餘間。主體建於清道光年間。城牆壁總長約400米,高8米,厚3米,牆梯依山勢逐級升高,角梯皆為整塊巨石建成,依次布設槍炮孔108個,嚴密地封鎖着所有的通道。可謂壁壘森嚴,固若金湯。步入這座集政權、軍權、族權於一體的城堡,每個人的臉上不由得多了一層肅穆莊重的神情。宗祠中軸線上排列着三大殿是教化族人、祭祀祖先,商討政務、軍務、族務的活動中心,豐富的楹聯,精美的木雕石刻,別致彩瓷浮雕圖案,異彩紛呈,一片輝煌。大殿右則的講禮堂,則是生殺予奪的"審判廳",門前有巨石鋪就的"過失橋",中心刻着太極風紋,四周雕有蝙蝠紋,橋上建廊,左右對稱,兩側功不同。過去犯了李氏族法的,跪在此"橋上"聆聽"講禮",等待判決,如若從承恩門出去,則意味着"死刑",將押至龍橋河懸崖摔死。判生則從"生門"放歸。東側有口小井,周圍也用巨石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壁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相傳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堅守宗祠,因水源被斷,不得不投降講和,後來才建起了這座堅實的城牆。當我們看到這口水井時,不禁有些失望,因為它太小了,而且水已經變得有些污濁不清了。文管部門在這裡放了幾隻木勺,讓遊客舀一勺子井水嘗嘗味道,喝出那段歷史的悠遠回味。

"龍歸井,鳳棲山"是關於李蓋五高祖李廷龍,李廷鳳兄弟的遷棲入川的神話,揉合成了一首興業發家的神曲,用三百餘年的苦心打造了李氏封建王朝的堡壘,譜寫了龐大一個家族的興衰歷程。

高仰台

高仰台 土司王朝的輓歌坐落於群山環抱的高仰台,建於民國三十一年。此地原叫"葡萄翁",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因兄弟分居,造宅於此,嫌其地名俚俗,取名"高山仰止"之意更名。豪宅占地2000餘平方米,有房屋40餘間。建築飛檐翹角,精雕細琢,鬼斧神工,其匠心工藝絲毫不壓於與之遙相對應的大水井。寬闊的院壩,高大的正廳,壯觀的繡樓,整齊的配殿,錯落相間的廂房,以及精巧繁縟細膩的木核石雕,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可惜好境不長,李蓋吾輩因兵匪之患,不得不舉家重返大水井,憑藉天險和固城掙扎着拒敵,以求守住和延續李氏土司王朝的輝煌與榮耀。[2]

特點

整個莊院保存基本完好,其主體共三進四廂。朝門建於東北,與正屋中軸線形成45度夾角,講究堪輿,取"龍躍大海"之意,力求正對當地河流匯入長江處之"龍口";門上仿石匾額乳白如玉,上書"青蓮美蔭"四個大字,鐵畫銀鈎,行書灑脫;朝門內,規整條石鋪成的院壩寬敞整潔。過院壩上石級十餘步,入正門,正門後為大廳,一條西式柱廊橫貫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氣勢粗獷而壯麗。中堂右為花廳,精雕細刻,豪華排場;左為賬戶,天井粉壁上一個一米見方的正楷"忍"字,筆力遒勁。前廳、中堂及後堂地面均以天井隔開,檐下均以樓道連接,彩樓迂迴,四通八達。後堂左右為李廷龍玄孫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飄香,階上花草簇擁,十分幽靜。整個莊院內窗欞花樣及柱礎浮雕多達20餘種,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風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圓,一室一景,形態各異。原室內陳設典雅精緻,床、案、椅、幾全以紅木製成,或鑲或嵌、花樣繁多。現存家具近百件,多數流散民間。 另外,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龍另一玄孫李蓋五又在龍橋東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造型結構與大水井莊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高仰台"。李蓋五住宅的落成,不僅從點上增加了該建築群的密度,而且從左右兩邊進一步烘托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從大畫面上增加了該建築群體的對稱、協調和"堂上一呼,階下百諾"的氣度。

其他

關於大水井李氏家族的興衰,當地流傳着多個版本的傳說,它們像是詭秘的影子,令人難以捉摸。也許,一切秘密都隱藏在了牆頭屋瓦之間,但是三百餘年的風霜雨雪與興亡更替,房子已經垂垂老矣,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歷史的車輪輾過歲月的風塵,大水井古建築群不僅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興衰,也見證了土家人固有的心智所展示出的文化底蘊。

相關事件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4A級景區處理名單中,大水井古建築群被警告處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