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榛峪長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榛峪長城位於懷柔渤海鎮的北面、響水湖風景區的門口,總面積1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1500畝,是集長城、古洞、山川、泉潭、飛瀑於一體的天然錦秀谷。大榛峪長城屬懷柔境內的重邊長城。

地理位置

大榛峪長城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的北面、響水湖風景區的門口。

簡介

大榛峪長城,峪者,山之谷也。大榛峪就處於兩山之谷中,山谷兩側,峰巒起伏、怪石崢嶸,其西側就是有名的牛犄角嶺,東側則是連雲嶺。這兩道山嶺都是以長城而命名,歷盡蒼桑而古貌依然的萬里長城,宛如巨龍欲飛,直插雲霄,雄城險關,甚為壯觀。全村450戶,850口人,主要以核桃、板栗等經濟果木為主要收入,民俗旅遊三產為其第二收入,全村民俗戶60餘戶,掛市級牌的有40戶。

北京的民俗旅遊村搞得轟轟烈烈,無論是海淀、門頭溝的近郊還是平谷、密雲的遠郊,到處都能看到掛着「民俗旅遊村」牌子的村莊。但真正搞得有特色有規模,值得經常去看看的,一數平谷的玻璃台,一數懷柔的大榛峪。[1]

歷史沿革

大榛峪長城因交通不便,前來的遊人稀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樸的風貌。

大榛峪長城屬懷柔境內的重邊長城,從北溝的水關到響水湖內的磨石口關,全長約9公里,中間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是水關-西大樓-賈家口關,就是從三岔子村到姚校長的自留地;第二段是賈家口-牛犄邊-驢鞍嶺口;第三段是東邊的旺泉峪和磨石口長城。長城的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西大樓海拔986米。 長城,這條巨龍橫臥在群山之巔,把身子也探向大榛峪後的山谷,形成一道當地人用來馱運重物的驢鞍狀,所以,當地人就稱這道長城為「驢鞍嶺」。可能覺得這名字太土太沒詩意吧,久而久之,驢鞍嶺被充滿文化氣息的「雲安嶺」所代替。該長城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是為了明朝護守邊防而興建的。此段長城拔地而起,直衝雲天,甚為壯觀。所以,稱這長城為連雲嶺長城,使人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大明萬曆年間,大修北京長城,大榛峪長城也在此時得到了修復。大榛峪有石碑記載了這一次浩大的工程:「山東右營春防軍士三千名,內除雜流火兵四百名,實在修工軍士兩千六百名,奉文派修大榛峪,東接主兵工尾迤西二等邊牆五十八丈五寸,內修便門兩座,鐵褁門四扇,又修匣光墩台起迤西二等邊牆六丈九尺五寸。共牆六十五丈,底洞一丈六尺,收頂一丈二尺,高連垛口二丈,自本年二月二十日興工辦料,遵照原行如式修築,於四月初八日修完,因記……萬曆四十三年(1615)四月立」。

長城每經過一個山谷必建一座水關,水關之上必有瓮城為守城之險。驢鞍嶺也不例外,在鞍的最低處的山谷口上,建有一水關,行洪時可作泄洪之用,無水時可通車馬。只是這道水關破壞嚴重,不象西邊西大樓和十八蹬的長城,水關保存完好,這裡的水關已經只剩下一道缺口,唯瓮城還可見當年的規模。 

大榛峪長城兩邊都修造了完整的跺牆,雙邊跺牆是這一帶長城的一個特色,雖然在其它段不是沒有,但像大榛峪這樣成建制大範圍的不多,一種猜想是東邊的箭扣和西邊的鐵礦峪長城太過險峻,被突破的可能要小於大榛峪,所以大榛峪牆高且寬厚,為的是關口一旦被突破,仍然可以向關內持續攻擊,以達到阻礙敵人進攻速度的作用。

有這麼一種說法,修長城本身就是一種示弱,這能否成立暫且不論,但大明朝這次大修長城,確實是被打怕了。那個遊牧民族騎着高頭大馬、揮舞着寒光閃閃的馬刀日夜在北京的城牆下叫囂,要不是出了個書生于謙「投筆從戎」,扶大廈之將傾,大明王朝早就不保了。所以,這次修的長城,是有史以來最為堅固的,萬曆皇帝也想畢其功於一役,下大本錢保住朱家的江山萬古不變。可惜他對戰爭的理解遠沒有對煉丹的理解透徹,不知道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只能是人而不是工事,所以,大明王朝還是被長城外面的另一支遊牧民族所終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