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柘鎮隸屬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為平遠縣城所在地,是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發展鎮,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鄰東石鎮熱柘鎮,西接江西省尋烏縣,南連石正鎮長田鎮,北毗中行鎮河頭鎮,行政區域面積154.41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大柘鎮轄區有戶籍人口86666人。

1956年,撤區並鄉,大柘區更名為大柘鄉;1983年11月,取消公社建制,大柘公社更名為大柘區;1986年11月,成立大柘鎮。 截至2020年6月,大柘鎮轄3個社區、25個行政村 ;大柘鎮人民政府駐環城路273號。

2017年,大柘鎮實現生產總值13.75億元,同比增長6.1%; 2018年末,大柘鎮轄區有工業企業134個,其中規模以上2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4個。[1]

歷史沿革

據傳,古時大柘種植柘樹,供養蠶,因柘樹大而得名。大柘鎮是一座歷史名鎮。晉至南朝宋年間(316-479年),大柘鎮隸屬海陽縣(廣州義安郡)。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平遠置縣時,大柘隸屬程鄉縣義化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義化都從程鄉縣析出為平遠縣轄,大柘稱平遠縣義化都大柘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遠縣廢都、堡建制,改設15個鄉,大柘是其中一個鄉,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國期間,大柘先後屬平遠縣第六區、第四區和第三區。

1949年5月,平遠解放後,大柘是第六區。

1952年,平遠、蕉嶺合縣時,大柘屬蕉嶺縣第八區。

1954年3月,蕉、平兩縣分治後,劃為大柘鎮,縣治設在大柘鎮,成為縣城。

1955年,劃為大柘區。

1956年,撤區並鄉,大柘區更名為大柘鄉。

1958年,改設大柘公社,轄原長田、熱柘、超竹、石正、大柘5個鄉。

1958年11月,平遠、興寧合縣後,析出長田、熱柘鄉併入大柘鎮,仍設大柘公社。

1961年1月,恢復平遠縣時,大柘公社又分出大柘鎮。

1963年,壩頭公社並人大柘公社。

1974年3月。又劃出壩頭公社。

1978年,撤銷大柘公社,組建大柘鎮公社,同時,析出原大柘公社部分地方新建超竹公社。

1981年,恢復大柘公社和大柘鎮,超竹公社並人大柘公社。

1983年11月,取消公社建制,大柘公社更名為大柘區。

1986年11月,撤區建鄉鎮,大柘區析出超竹建鄉,同時成立大柘鎮。[2]

經濟

1979年,大柘鎮開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980年冬,大柘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1981年1月,大柘鎮有140個生產隊、2843戶農民全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冬,大柘鎮開展了完善承包責任制及調整責任田工作,重新簽訂承包合同。

1989年冬,大柘鎮開展"兩改一完善"工作(即改管理區為村民委員會、改村民委員會為村民小組,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期延長30年。

2000年,大柘鎮地區生產總值7207.36萬元,工農業總產值851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472萬元,農業總產值3046萬元。鎮級企業總收入174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955元。

2017年,大柘鎮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3.75億元,同比增長6.1%;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同比增長3.4%;農業總產值3.59億元,同比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1.32億元,同比增長25.4%。

交通

1979年以前,除大柘至石正、興寧、梅縣,至河頭、八尺,至壩頭、東石、蕉嶺的主要公路外,境內梅二、鳳二、風池3條山區小村道只能通拖拉機或小貨車。

1992年至1994年,大柘鎮投入100多萬元先後開通了鳳池、鳳二、梅二3個山區村3條有效路面四級的公路,總長23公里。

1995年以後,大柘鎮以梅東村為示範點,鋪設附城村道近50公里,206國道原來經石正、梅西、大坪至梅州,改造後,經超竹、長田到梅州,路程由65公里縮短至46公里,通行時間由原來的2個多小時縮短到40分鐘即可到達梅城。

2000年,大柘鎮可以當天直接坐日夜班車至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江西尋烏,還開通每30分鐘一班到梅州的中巴班車和到興寧、五華、蕉嶺、江西丹溪和留車及到全縣各圩鎮的班車和貨運車。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大柘鎮中學教育

1986年,平遠縣城鎮中學更名為平遠縣梅青中學,由縣直管。1982年在墩背小學興建大柘中學,設立初中部,招收3個班180多名新生。1993年大柘中學遷至建設路,1994年由香港田家炳先生捐資350萬元興建教學樓、圖書館,大柘中學更名為田家炳中學,並收歸縣直管。

大柘鎮小學教育

1979年,大柘鎮有小學校4所,學生2000人,教師90人(其中民辦教師15人),小學入學率96.8%,升學率80.3%。1979年以後,大柘鎮認真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保證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生升學率均達到99%以上。1996年,大柘鎮通過廣東省驗收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文化事業

1981年,大柘鎮建有文化站,配文化專干2人,各村建有文化室,還有兩支業餘文藝創作演出隊,姚杏祥成為農民業餘文藝創作員,創作的文藝節目曾多次在省、市、縣獲獎。

1998~1999年,大柘鎮投入80萬元,在北區市場興建文化活動中心、露天電影場和卡拉OK歌舞廳。

1989年,大柘鎮建起離退休幹部、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訂閱各種報刊,購置電視機、桌球、乒乓球、麻將台、各種棋類、健身器和樂器一批。

醫療事業

1986年3月,大柘衛生院改為縣中醫院,仍擔負全鎮的醫療保健服務。各村設立醫療站,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每年,大柘鎮從集體收入中撥出專款定期為農村婦女進行婦科普查;開展兒童計劃免疫接種。鎮還從2000年開始,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每個農民只要交少量資金,可得到較多的治病補助。

著名人物

姚德勝(1959-1915),又名克明,大柘鎮高甸村人。家境清貧,19歲隨水客赴馬來西亞謀生,先在錫礦打工、當工頭,後自己經商。發家致富後眼光獨到,投資錫礦業,買礦山僱工開採,逐漸成為馬來西亞著名的實業家。姚德勝身在南洋,心懷桑梓,資助家鄉各項公益事業。

鍾國松,1979年10月1日出生於梅州平遠縣大柘鎮超南村,著名客家音樂人,詞曲創作人,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中國文藝志願者 。

地名由來

大柘地名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因當地舊時生長有許多柘木而命名;一說是生長有許多柞樹,因"柞""柘"為同音字,故俗稱"柘"。後者有牽強之嫌。在距平遠縣城約5千米的河頭鎮雙溪村柞樹徑,就是因舊時長有柞樹而起名,然而兩地客家話都將柞讀為"CUO",不讀柘的讀音"ZA"。

榮譽稱號

2017年11月,大柘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