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假瘤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果假瘤蕨 |
中文名稱:大果假瘤蕨 拉丁學名:PhymatopsisintegrifoliaChing 別稱:葛氏費蕨、大果假茀蕨、石韋、大果假密網蕨 界屬:植物界、假瘤蕨屬 門綱:蕨類植物門、薄囊蕨綱 目科:水龍骨目、水龍骨科 種:大果假瘤蕨 |
大果假瘤蕨,附生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3-4毫米,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棕色,長約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全緣。
信息
種中文名:大果假瘤蕨
種拉丁名:Phymatopteris griffithiana (Hook.) Pic. Serm.
科中文名:水龍骨科
科拉丁名:Polypodiaceae
屬中文名:假瘤蕨屬
屬拉丁名:Phymatopteris
國內分布:產雲南、西藏、四川、貴州、安徽
國外分布:越南、泰國、緬甸、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和錫金也有分布[1]。
形態特徵
葉遠生;葉柄長約5-15厘米,禾稈色,光滑無毛;葉片披針形,長約10-25厘米,寬約3-4厘米,通常中下部或近基部最寬,基部闊楔形,頂端短漸尖,邊緣全緣或波狀,有加厚的軟骨質邊並向背面反卷。側脈兩面明顯,小脈不明顯。葉革質或厚紙質,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兩面光滑無毛。孢子囊群大,圓形,在中脈兩側各一行,緊靠近中脈或較靠近中脈着生;孢子表面具刺狀紋飾。
生長環境
附生樹幹上或石上,海拔1300-3200米。
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藏、四川、貴州、安徽。越南、泰國、緬甸、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和錫金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北部。
藥用價值
一、
【藥 名】:大果假瘤蕨
【拼 音】:DAGUOJIALIUJUE
【來 源】:為蕨類植物藥水龍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止咳 涼血解毒。
【主 治】:用於肺熱咳嗽、惡瘡腫毒、瘰癧、腸風等。
【性味歸經】:微酸、苦,寒;肺、肝、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別 名】:葛氏費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大果假茀蕨、石韋(《新華本草綱要》、大果假密網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四川、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拉丁名】:大果假瘤蕨 Phymatopsis integrifolia Ching
二、
【名稱】:大果假瘤蕨
【別名】:葛氏費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大果假茀蕨、石韋(《新華本草綱要》、大果假密網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Phymatopsis integrifolia Chin9的全草。分布於安徽、四川、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摘錄】《蕨類名詞及名稱》
【性味歸經】
微酸、苦,寒;入肺、肝、大腸三經。
【功效作用】
1.清熱止咳,用於肺熱咳嗽。本品味酸可斂,苦寒能清熱,入肺經,故能清瀉肺經之熱而止咳。
2.涼血解毒,用於惡瘡腫毒、瘰癧、腸風等。本品味苦性寒,入肝經血分,故有涼血而清熱鋸毒之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酸、苦,性寒。有清熱止咳、涼血解毒的功能。用於肺熱咳嗽、惡瘡腫毒、瘰癧、急性結膜炎、淋濁、腸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