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林寺桃花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紀游詩。此詩說初夏四月詩人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生動表達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展示了其偶然發現桃林的驚喜之情。

原文

白居易〔唐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入此中來。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遺憾,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帘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着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着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遺憾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當時白居易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無實際公事可辦,閒暇中結伴漫遊廬山,寫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記其事:「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

簡析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紀游詩。此詩說初夏四月詩人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生動表達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展示了其偶然發現桃林的驚喜之情。全詩把山寺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其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