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林寺是九江市的一座寺院,和西林寺,東林寺是廬山「三大名寺」之一。大林寺為四世紀僧曇詵所創建,位於大林峰上。
中文名 大林寺
外文名 Dalin Temple on Lushan Mountain
地理位置 九江市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時 代 唐代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登廬山,時值山下桃花已謝,大林寺桃花正妍,即興賦詩一首,一贊山中桃花美艷可人,更暗喻世間滄桑欲歸山林,名詩傳千古,而大林寺今已難尋覓,但白居易詠詩的花徑猶在。
天池訪仙
出花徑西行至仙人洞,再右側上行,到錦鄉峰上的御碑亭,專置明太祖朱元璋御製周顛仙碑,石質堅白細潤。石制的亭四樑柱,渾厚凝重,典雅端莊,亭柱石刻聯句有二:「四辟雲山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松」;「故從此處尋蹤跡,更有何人告太平。」據傳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有一名叫周顛的瘋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元璋得知後,便邀周顛同行。在朱元璋大軍橫渡長江攻南京時,風雨大作,兵馬不能前行,周顛立船頭向天呼叫,遂風平浪靜。後周顛辭歸,問其所住,答是廬山竹林寺僧。朱元璋派人往廬山竹林寺找周顛,至御碑亭西側佛手岩,既不見人也不見寺,但聞鍾梵之聲,於是在崖上敕建訪仙亭。找不到竹林寺,而傳說中的寺址與天池山上的天池寺相近,便又敕令修繕擴充天池寺代替,御筆題額,大加賞賜,派高僧主持寺務。後來明成祖、明宣宗又賜寺額,因稱三敕天池寺,此在廬山寺院中是獨一無二的殊榮。現天池還在,但天池寺卻雲煙消逝了!卸碑亭西的天池山上有一方池,池中有泉水湧出,終年不涸,又稱神泉。據說有時沸涌泛泡,山下即起層雲。天池寺因寺前有天池而得名,為慧遠法師之弟慧持所建。到了明代,天池寺地位特殊,每逢春秋,地方官要親到天池躬祭。每年歲首元旦,廬山各寺僧人,也都要往天池寺敬香朝拜,並成為定例。天池寺在古代還有一奇異現象,號稱「佛燈」。僧人們認為只有向菩薩虔誠地禱告時,佛燈才會出現。明代王守仁游天池寺,作《文殊台夜觀佛燈詩》:「老夫高臥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開。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1] 」
大林花徑
從九江市南行至牯嶺,循牯嶺大林路前進,走十分鐘便到如琴湖,湖南岸不遠處就是白居易詠詩的花徑[2] 。據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載:「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此地實匡廬第一境。」大林寺為四世紀僧曇詵所創建,位於大林峰上,寺周圍種植許多花木果樹,蔚然成林。大林寺西側,有兩株由西域僧人帶來的樹種、曇詵手植的娑羅木寶樹,高幹巨枝,亭亭如蓋,「不庇凡草,不止惡禽,聳干無慚於松柏,成蔭不愧於桃李。」至明清時,寶樹仍在,明代袁宏道有《寶樹詩》云:「鐵千銅膚四十圍,隔峰猶自望孫枝。塗雲抹日空山里,曾見東林行道時。」從尚存的花徑推測,大林寺當年規模還是較大的。十二世紀下葉南宋詩人周必大的《吊大林寺》詩:「上盡諸峰地轉平,低去近時多陰。古來南北通雙徑,此去東西啟二林。虞世南碑從泥沒,白居易序合推尋。匡廬第一金仙境,忍使如今遂陸沉。」可知道大林寺在那時已只有殘跡了。大林寺對近代佛教的興起也有一些歷史影響,一九二二年捐修募建,恢復了大林寺一些舊觀。一九二三年太虛法師在大林寺主持召開有中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芬蘭等國佛教代表參加的世界佛教徒首次會議,揭開了中國近代佛教史的重要一頁。次年,日本及各國的信佛士女又雲集大林寺講學,氣氛熱烈,盛況一時。大林寺成為廬山佛教的講學之地,接待四方來者,對中國佛教的復興起了推動作用。一九四九年後,大林寺保存尚好。到一九六一年,因興修水利動工開挖西湖,大林寺終淹沒湖中,成空嘆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