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明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明松(學名: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var)屬松科松屬,是常綠喬木,是大明山特有的高大松科植物,是黃山松的變種,與黃山松的區別僅在於葉內兼有中生與邊生樹脂道,而黃山松只有中生樹脂道。大明松高12米,胸徑80厘米,樹皮深灰褐色,枝條平展,老樹樹冠平頂,樹姿優美。地理分布產於廣西大明山及貴州梵淨山。古時神農遍嘗百草的傳說和《神農本草經》的成書,都是人類認識植物的最初記載,至1830年瑞典林奈發表《植物屬志》、《植物種志》,建立起植物分類學,至今已有將近200年的歷史。即便如此,人類對植物的認識也是有限的,一些植物最初被發現時,分布範圍局限於發現地,於是,它們便被呼為「特有植物」。[1]

植物特徵

枝輪生。針葉2針一束,稍硬直,長5-13厘米,邊緣有細鋸齒,該物種可以在很乾燥的環境下生存,為變種植物,大明松是經濟樹種,樹冠較大,樹姿優美,材質堅實,樹脂豐富,稍耐久用,可供建築、礦柱、器具,板材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樹幹可割樹脂。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海拔700米以上酸性土荒山的重要造林樹種。

大明松是喬木,高達30米,胸徑80厘米;樹皮深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狀厚塊片或薄片;枝平展,老樹樹冠平頂;一年生枝淡黃褐色或暗紅褐色,無毛,不被白粉;冬芽深褐色,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頂端尖,微有樹脂,芽鱗先端尖,邊緣薄有細缺裂。針葉2針一束,稍硬直,長5-13厘米,多為7-10厘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面有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單層皮下層細胞,稀出現1-3個細胞寬的第二層,樹脂道3-7 (-9)個,中生,葉鞘初呈淡褐色或褐色,後呈暗褐色或暗灰褐色,宿存。雄球花圓柱形,淡紅褐色,長1-1.5厘米,聚生於新枝下部成短穗狀。

球果卵圓形,長3-5厘米,徑3-4厘米,幾無梗,向下彎垂,成熟前綠色,熟時褐色或暗褐色,後漸變呈暗灰褐色,常宿存樹上6-7年;中部種鱗近矩圓形,長約2厘米,寬1-1.2厘米,近鱗盾下部稍窄,基部楔形,鱗盾稍肥厚隆起,近扁菱形,橫脊顯著,鱗臍具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具不規則的紅褐色斑紋,長4-6毫米,連翅長1.4-1.8厘米;子葉6-7枚,長2.8-4.5厘米,下面無氣孔線;初生葉條形,長2-4厘米,兩面中脈隆起,邊緣有尖鋸齒。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該變種與黃山松的區別僅在葉內兼有中生與邊生樹脂道。[2]

生長環境

大明松為喜光、深根性樹種,喜涼潤、空中相對濕度較大的高山氣候,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及向陽山坡生長良好;耐瘠薄,但生長遲緩。因此在懸崖峭壁旁、平展石板上、堅實灰化土上都可見到或臥伏、或斜伸、或挺立的大明松多姿的身影,與其他生長在厚實土層、有疏鬆的枯枝落葉層的植物群體相比,大明松生存的艱辛、歷經的磨難非常突出,其錚錚傲骨、粗獷狂野與黃山松如出一轍,不愧為南方採伐跡地、林中空地等無林地恢復森林的先鋒樹種。

大明松分布在大明山天坪一帶,尤以仙人台一帶分布集中,這裡的海拔已達1200米到1300米。大明松多見散生在闊葉林中,常挺拔於林冠之上,而在仙人台上則組成一小片不足1公頃的大明松林,與突兀的山崖一起凌空峽谷之上,谷中雲霧繚繞時,樹與山就如同飄浮在空中的仙島。

主要價值

大明松是經濟樹種,材質較馬尾松為佳,質堅實,富樹脂,稍耐久用。可供建築、礦柱、器具,板材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樹幹可割樹脂。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海拔700米以上酸性土荒山的重要造林樹種。

歷史

廣西大明山曾稱「大鳴山」,因山上「常有聲,似風非風,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濤非波濤,故曰大鳴」。正如大明山因「聲」而得名,生長在這裡的一些植物也因局限分布於「大明山」而被稱為「特有植物」。這些特有植物在分類命名時,名字常常冠以「大明山」、「武鳴」和「上林」等代表大明山的特有名詞。目前,已發表的賦有上述3個名詞的大明山特有植物有18種,我們從這些標記大明山烙印的特有植物可以窺探到大自然的神秘和人類孜孜不倦的探索。

1974年科研人員在野外調查中發現「大明松」,1975年由中國裸子分類學家鄭萬鈞傅立國等鑑定並發表於《植物分類學報》。大明松是黃山松的變種,與黃山松的區別僅在於其葉內兼有中生與邊生樹脂道,而黃山松只有中生樹脂道。大明松高12米,胸徑80厘米。樹皮深灰褐色,裂成鱗狀厚塊片或薄片。枝條平展,老樹樹冠平頂。針葉2針一束,硬直。雄球花圓柱形,球果卵圓形,常宿存樹上。大明松與黃山松都是中國特有樹種。

鑑定與命名

大明松的鑑定與命名也令人尋味。大明松是黃山松的變種,而黃山松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國內外一些學者曾把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天目山等地海拔600米以上一種針葉較馬尾松為粗短的松樹鑑定為油松。1936年夏緯瑛根據黃山的標本發表了黃山松這種松樹,才正確地和油松區別開來。50年代以來,黃山松和台灣松、琉球松3個種群關係的分歧意見又突出起來。《植物分類學報》5卷3期(1956年)認為產於中國台灣的台灣松與產於日本沖繩的琉球松是同物異名,將台灣松並人琉球松,並認為黃山、廬山、天目山的黃山松是琉球松的地理變種,學名也改了。1961年,《中國樹木學》一書將台灣松和黃山松加以合併。1962年,柯病凡等認為黃山松和台灣松在外部形態、木材構造和材性方面都有差異,他們不同意把二者合併為一種。桂躍林等1963年根據針葉的比較解剖,認為黃山松和台灣松在樹脂道的數目和表皮的結構上有一些差異,至於分合問題則表示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確認大明松為黃山松(台灣松)的變種,中文名是「大明松」。2009年出版的《廣西植物名錄》將「大明松」歸屬到黃山松,中文名為「大明山松」。總之,從大明山松的鑑定、命名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認識一種新的物種,人們總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智慧。[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