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 | |
---|---|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1]
2018年12月20日,大數據殺熟當選為2018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2]
現象來源
2018年3月,「大數據殺熟」這個詞進入大家視野,不過這一現象或已持續多年。有數據顯示,國外一些網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3]
大數據殺熟,本質上屬於「大數據悖論」的一種現象,大數據悖論是《新未來簡史》中未來12大理論或效應之一。
現象緣由
與其稱這種現象為「殺熟」,不若說是「殺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樂,在超市只賣2元,在五星級酒店能賣30元。這不能叫價格歧視,而是因為人們能住得起五星級酒店,那麼就是要被「殺」,這個理論套用在「大數據殺熟」上卻並不恰當。一個關鍵問題是,一罐可樂的正常價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級酒店的溢價是公開的。但「大數據殺熟」卻處於隱蔽狀態,多數消費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溢價」了。此外,將老顧客等同於「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換概念之嫌。[4]
實際調查
實際調查顯示,大數據「殺熟」問題並不明顯,只有個別價格不同行為涉嫌大數據「殺熟」,調查點名了去哪兒和飛豬旅行等網站都有不同程度的大數據殺熟情況。但消費者發現被大數據「殺熟」後,由於其存在複雜性和隱蔽性,維權舉證確實存在困難。[5]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
參考文獻
- 移至 ↑ 大數據殺熟,無關技術關乎倫理. [2019-10-11].
- 移至 ↑ 教育部「漢語盤點2018」,年度10大新詞,10大流行語,10大網絡用語. [2019-10-11].
- 移至 ↑ 細思極恐的「大數據」時代. [2019-10-11].
- 移至 ↑ 大數據殺熟 無關技術關乎倫理. [2019-10-11].
- 移至 ↑ 大數據「殺熟」是店大欺客還是算法「BUG」?. [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