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慈恩寺,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唯識宗」(又稱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已有1350餘年歷史。[1]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創建慈恩寺。玄奘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成為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又是玄奘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佛教界的重視。
1961年3月4日,大慈恩寺大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評為首批全國4A級旅遊景區。
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6年5月14日,世界上現存唯一一株玄奘手植的娑羅樹子樹,經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到西安大慈恩寺。
中文名: 大慈恩寺
外文名: Ci'en Temple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
創建時間: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類 型 :佛教寺院
建立目的: 紀念文德皇后
榮 譽: 佛教宗派法相宗(慈恩宗)祖庭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陝西省西安市
著名景點: 大雁塔、雁塔廣場
開放時間: 09:00~17:00
門票價格: 40元/人
建議遊玩時長: 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歷史沿革
敕建佛寺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淨覺寺,隋文帝在淨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後廢。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後1000多年來,慈恩寺成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唐貞觀十年(636年)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於昭陵。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在春宮,以其母文德皇后早棄萬方,一心「思報昊天,追崇福業。」於是於六月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輔宣令說:「寡人不造,咎譴所鍾。年在未識,慈顏棄背。終身之憂,貫心滋甚。風樹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龍忌在辰,歲時興感。空懷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遠,瞻奉無隸。徒思昊天之報,罔寄烏鳥之情。竊以覺道洪慈,實資冥福。冀申孺慕,是用皈依。宜令所司,於京城內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為文德聖皇后,即營僧寺。寺成之日,當別度僧。仍令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仰規忉利之果,副此罔極之懷。」根據此令,有司於是仔細普查京城各處形勝,並最後決定在宮城南晉昌裡面對曲江池的「淨覺故伽藍」舊址營建新寺。
寺址定工
經過一番「瞻星揆地」的測量定位工作,最後制定了「像天闕,仿給園(祗樹給孤獨園之略)」的建造方案。整個工程,「窮班孿巧藝,盡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並櫚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堊、金翠備其飾」。按照設計,寺院建成之後將是「重樓復殿,雲閣洞房」,總共有十餘院1897間,「床褥器物,備皆盈滿」。
至當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說:大慈恩寺工程「漸向畢功,輪奐將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別請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同時正式賜新寺寺名為「大慈恩寺」,並增建「翻經院」。很快,翻經院宣告落成,「虹梁藻井,丹青雲氣,瓊礎銅沓,金環華鋪,並加殊麗。」隨後,太子治復令玄奘法師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經院繼續従事佛典翻譯,充上座,綱維寺任。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二月戊辰,太宗皇帝為玄奘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儀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對此做了詳細的記載描述。
此後不數天,太子治再在仗衛的扈従、百僚的陪同下到大慈恩寺禮佛,會見五十大德,講述其造寺之原由,不禁嗚噎酸感,史稱其「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侍臣及僧共睹此景,無不為之哽泣。會罷大德,太子遂登東閣,宣布大赦令等。繼而巡歷廊宇,至玄奘法師房,親制五言詩一首帖於戶,其詩謂:停軒觀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輪含日轉,花蓋接雲飛。翠煙香綺閣,丹霞光寶衣。幡虹遙合彩,空外迥分輝。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雁塔建造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師欲於大慈恩寺端門之陽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請回來的經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顯大國威風;三是作為釋迦牟尼佛的故跡垂世,供人瞻仰。高宗聞訊,遂向玄奘提出三條意見: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難速成,宜改用磚造;二、不用法師辛苦、破費,一切用度皆以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折錢支付;三、建塔地點改就寺之西院。
雁塔建好後,方形塔基,面寬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舊式;塔分五級,包括相輪、露盤在內,總高180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餘粒;最上層以石為室,藏經像;塔下層南外壁有兩碑,左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右為高宗皇帝在東宮時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皆為尚書右僕射河南公褚遂良書。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師曾自述誠願,略述自己皈依佛門經過、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護法功德等,最後說:「但以生靈薄運,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文寂寥無紀,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樹豐碑,鐫斯序記,庶使巍峨永劫,願千佛同觀,氛氳聖跡,與二儀齊固。」在建塔過程中,奘師「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功業斯畢」。慈恩寺塔自此成為長安城內、乃至大唐帝國的一處著名勝跡。
主要建築
大雁塔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養從印度請回的經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塔內裝有樓梯,供遊人登臨,可俯視西安全貌。
塔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有中國名塔照片展覽、佛舍利子、佛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現今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
玄奘三藏院
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覺堂和東院般若堂三部分組成,將玄奘大師的輝煌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三個不同層面向世人展示: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大師出生到四十歲取經回國的經歷和動人事跡,稱為「參學求法」階段;東院般若堂的內容是玄奘大師取經東歸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歡迎和勵志譯經、傳法弘法直到圓寂,稱為「譯經弘法」階段;中間的大遍覺堂則以更深層次的內涵表現了「玄奘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的宗教背景,貫穿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觀念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坐像,殿內壁面布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生平事跡巨幅壁畫,為銅刻、木雕和石雕。是當前規模最大的玄奘紀念館,供遊人瞻仰參觀。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來此參觀,譽玄奘三藏院為當代敦煌。
雁塔廣場
大雁塔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占地近1000畝,整體設計凸顯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並注重人性化設計。整個廣場分為:北廣場、南廣場、雁塔東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貿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