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山的味道(楊永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山的味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大山的味道》中國當代作家楊永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山的味道

「崽寶,叫上爺爺回家吃飯啦,咱家牛差不多吃飽了吧?這天都快黑了。」奶奶站在山的那頭呼喊着。「聽到了,我們馬上就回唷……唷……」怕奶奶聽不到我的回應,我便刻意將尾音拖長,直至提不上氣兒才罷休。每每這時,與我們一同放牛羊、割牛草的村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捧腹大笑。哎!沒辦法,誰叫我孩提時如此純稚無邪呢!即便已破音也敢臉不紅,心不跳的繼續着我獨創的節奏。或許,是童真吧!亦或許緣於熟悉的土地,純樸的人們,方能使我如此瀟灑游弋。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大山是如此的純美。密密的竹林環抱村莊,清脆的竹子撐起凌霄俊秀。每至清晨,竹海里升起屢屢煙雲,裊裊婷婷,迎着朝霞。清瑩的露珠從翠綠的竹葉上緩緩滑落,雞啼鳥鳴聲似奏協曲,優美而迷醉。若不信,你聽。張嬸家的細伢子正在邀呼李嫂家的兔崽子呢,而李嫂家的又在喊劉姐家的小屁孩呢,他們彼此遙相呼應,那清逸的聲浪一陣高過一陣,穿梭於茂密的竹林,傳達着大夥的心聲。當朦朧的餘音還縈繞在山際時,竹林里就又傳來了各色因晃蕩而發出的鈴鐺聲。吆喝聲,鈴鐺聲交織相匯,用不着多想,這便是牧童們紛紛出門放牛去啦……

「崽寶寶,好好看着牛啊!莫把別個家的禾苗吃了呀!」李家嫂子在家門外扯着嗓子正喊着呢。似乎是怕自家牛把鄰居或村民的辛苦耕作給糟蹋了。可牧童們哪還聽得到啊,早就唱着牧歌到山的那頭了。

那人牛合奏的樂曲落下帷幕,緊接着大山各處便瀰漫着縷縷煙霧。哦,原是勤勞的婦人正在生火準備為家人做早飯呢。隨即,另一樂曲在煙霧的薰陶和渲染下拉開了序幕。不鏽鋼質材的水桶因撞擊水缸而發出的「砰咚……咚咚……」聲響,再加上鍋碗瓢盆因抨擊而演奏出的「噹叮……噹噹……」的樂章,兩者融合貫通,看似雜亂,卻不令人厭煩;看似無規可循,卻又節奏感極強。那是大山特有的歌詠。

風姑娘撥開雲霧,迎來了太陽公公。太陽公公投下金色的光暉給大山撒上了一層金光,使得大山愈發光彩熠熠,分外奪目。風姑娘可還是牧童們的送信人呢。它將飯香傳到牧草地,正示意孩子們回家吃飯呢。牧童們聞到那熟悉的香味就會興高采烈的結伴回家,各自回到自己溫馨的窩兒和家人一起享受粗茶淡飯,也覺着甜絲絲的。有時,要是誰家的餅子烙得忒香,就會吸引左鄰右舍的村民前來關顧和品嘗。

「楊家嫂子,你家的餅子咋烙得那麼香呢?」

「嘿嘿,一般般啦!來,大夥一起來嘗嘗。一起吃那才叫一個香呢!」

「呵呵……」

……

一陣陣發自內心的歡聲笑語響徹整個大山。這座古樸大山裡的人熱情,直率,鄉鄰們在一起毫無芥蒂,都像親人一般相互照顧,相互扶持。世世代代生活於此,依附於此。

漸漸地,我長大了,大山似乎也「長大」了。當我多年後在用心觀瞻大山時,我發現,竹林已不那麼稠密;大山里原有的土坯房漸漸地脫胎換骨成了磚瓦樓層;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已被歲月打磨成平坦的鄉間大路。慢慢的,小型汽車一輛接着一輛開進大山深處。有人進,自然也有人出。不少山民為自己的夢想而走出大山去拼搏,去奮鬥。深深淺淺走過的腳印是大山歷經滄桑的見證;曲曲折折留下的痕跡是大山生命的歷練。無論大山的變化有多大,子民漂的有多遠,大山永遠都會是山民最後靠岸的溫馨的港灣。

瞧!山民們圍坐一桌,在杯子中放幾根產於大山的茶葉,用滾滾的大山的水衝下去,原來捲曲的茶葉在水滋潤下,舒展開四肢,滲出淡淡的綠色,漸漸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那是,熟悉的大山的味道[1]

作者簡介

楊永珍:女,湖南漣源人,現就讀於婁底幼兒師範學校(原冷水江師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