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伯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宗伯第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俗稱鐵樹里),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大宗伯第建成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木質結構,以大廳為主軸線成對稱,加上門房,護厝,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號稱「百廿間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
中文名 大宗伯第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
始建年代 明萬曆二十年
官位等級 一品官
建築結構
大宗伯第是以重疊三座七間廂正厝為主體,前後七進深,左右加護厝的超大型宅第,俗稱「百廿間」大厝。下座厝的左邊為大門坦,從大門進拐彎過前院才能看到大厝的正大門[1] 。一對抱鼓石雕安在大門兩邊,使豪宅更顯端莊威嚴。這是典型官宦宅第風格,走進大厝看到天井連着廳堂,廳堂接着天井,直到最後大廳。這種現象緣於20世紀60年代街道在這裡辦工廠,把門扇和門坎統統鋸掉,成為前後通暢一覽無餘的大弄堂。儘管廳堂局部被人為破壞,但整個大厝的梁宇架構完整體現出明代建築的大方簡約之美。房子的外觀也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不失為目前莆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築。
古蹟簡介
大宗伯第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建成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木質結構,以大廳為主軸線成對稱,以重疊三座七間廂正厝為主體,前後七進深,左右加護厝的超大型宅第,俗稱「百廿間」大厝。下座厝的左邊為大門坦,從大門進拐彎過前院才能看到大厝的正大門。一對抱鼓石雕安在大門兩邊,使豪宅更顯端莊威嚴,走進大厝看到天井連着廳堂,廳堂接着天井,直到最後大廳。加上門房,護厝,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號稱「百廿間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
國師介紹
陳經邦字公望,號肅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神宗朱翊鈞在東宮時,曾被選任講讀官,神宗臨朝後,備受寵顧,官職連升至禮部尚書。萬曆十三年(1585)因與宰相意見不合,疏請罷歸,遂開始籌劃建造宅第,至1592年方全部完成。其大門立於偏左8米處,上置「大宗伯第」四字匾,系明代隆慶二年狀元羅萬化手筆[2] 。
歷史地位
大宗伯第地處城裡中心部位,在四百多年的歷程中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歷史印跡。大厝背後的御書樓,後供堂和後花園。1930年被地方軍閥———駐莆田海軍陸戰隊旅長林壽國徵購,改建為洋樓別墅。後又重建,今已成為荔城區衛生防疫站,大厝前面下座厝,因擋不住商業利益的驅動,整排房子都改成店面,形成繁榮廟前街,經營各種風味小吃和小商品。這裡已成為老莆田的一個縮影。大厝的左邊是改造後的梅園路,寬暢的道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古老的房子古老的街,夾雜在現代都市中,它所產生兩種不同影像折射出城市發展中所帶來的變化。大宗伯第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尊稱命名
大宗伯第所在廟前,是一條古老的街道,街上北向有半條街的房子屬於陳家產業,其間的入口處至今還保留一座完整的明代建築古民居,名為「大宗伯第」,是國師陳經邦官拜禮部尚書時,以宗伯作為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