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安禪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安禪師

 

 

 

大安禪師

大安禪師(?-883年),號曰懶菴,福清陳氏子。 於福清黃檗山出家,習律乘。 嘗自言:我雖勤苦,未聞玄極之理。 乃孤錫遊方。 將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謂曰:師往南昌,當有所得。 即往參訪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年),作禮而問曰:學人慾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又問曰:識得後如何。 百丈曰:如人騎牛至家。 又問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至犯人苗稼。 大安自茲領旨,更不馳求,後來嗣法於百丈禪師,與希運禪師是法兄弟。 曾經輔助靈祐禪師(771-853年)住持潭州溈山(今湖南長沙)。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大安禪師回到福建,於福州西郊怡山創建清禪寺。 清禪寺在北宋景祐五年(1038)改稱怡山長慶院,在宣和年間(1119-1125)改稱西禪寺,保存至今。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為大安禪師賜號延聖大師。 大安禪師晚年回到故鄉黃檗山安居,於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圓寂,諡號圓智大師。

明末隱元禪師緬懷大安祖師功績, 作贊《懶安禪師》:識得牛兒,驀札歸欄,不犯苗稼,真箇懶安,突出閩城二十載,占人田地太無端。 

懶和尚

「懶和尚」大安禪師:老僧坐一日 勝過千年忙 長慶大安禪師,福州人氏,在石頭禪師處得法後,因為平時對經典頗為深究,但對禪道心性玄極最高之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經常覺得愧對石頭禪師,後來特別去禮拜百丈懷海禪師,道:「學人慾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禪師回答道:「大似騎牛覓牛。」 大安禪師再問道:「認識佛陀後如何?」 百丈禪師又回答道:「如人騎牛回家。」 大安禪師對這種解釋,似乎很不放心,追問道:「不知要如何保任?」 百丈禪師開示道:「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其犯人苗稼。」 大安禪師聽後,並依此修行,把持自己,肯定自己,更不向外馳求。 後來與同參靈佑禪師創建溈山,大安禪師躬耕助道。後來靈佑禪師圓寂後,由大眾推舉而任住持。 大安禪師的晚年,回到福建,住怡山院,終日端坐,不言不語,無所事事,大眾背後稱他為懶安禪師,如有禪僧道:「終日不言不語,如木石一樣,那就是禪嗎?」 另一禪僧道:「終日端坐,既不領眾梵修,也不指導作務,這就是禪嗎?」 大安禪師的懶已經引起大眾的不以為然,一天,他集合大眾,宣告道:「請大家今天跟我終日端坐,不言不語,只要三天,當可令大家識得自己。」 大眾隨大安禪師靜坐一日,腰酸腿痛,第二日,個個請求,寧可作務,不願靜坐。 大安禪師這時才告訴大眾道:「老僧坐一日,勝過千年忙。」 大眾無言。

大安禪師不是一個懶者,他年輕時,助長靈佑禪師開創溈山,終日耕作,雖然搬柴運水是禪,但禪不是搬柴運水,等如善惡是法,法非善惡。 作務是禪,端坐亦禪;語言是禪,不語亦禪; 動固是禪,靜更是禪。 何必將語默動靜分割? 何必將忙閒看作兩事? 騎牛覓牛,皆因不識自己佛性; 騎牛回家,就已經萬事放下。 《華嚴經》云:「若人慾識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故大安禪師有老僧坐一日,勝過千年忙之說。(文章摘自《大機大用》)

法語公案

關於大安禪師禪法,我們可以看看他的上堂法語及接人公案: 1.上堂:「汝諸人總來就安(大安禪師自指),求覓甚麼? 若欲作佛。 汝自是佛。 擔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陽焰相似,何時得相應去! 汝欲作佛,但無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眾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別討所以? 安在溈山三十來年,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來,才犯人苗稼,即鞭撻。 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之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響。 如是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甚麼物任持,便得如是? 且無絲髮可見,豈不見志公和尚云:『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珍重!」 這則法語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 其要點不外是:是性本具,求佛當觀自心; 觀心當如牧牛,數數調伏,離二邊見; 自性就在日用處,不即六根,亦不離六根,不可於六根外更覓自性。 這些見地是非常到位的。 若能依此用功,必定省力,亦必定很快得受用。 怎奈人們信不及!

2.僧問:「一切施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師(長慶大安)曰:「一切施為是法身用。」曰:「離卻五蘊,如何是本來身?」師曰:「地水火風,受想行識。」曰:「這個是五蘊。」師曰:「這個異五蘊。」 日用施為是法身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不可於用之外更覓其體。四大五蘊與法身的關係亦復如是:即五蘊離五蘊,不一亦不異。對於這一點,一般學人往往信不及,把它們打成兩截,更於五蘊和日用之外尋找自性。這樣用功,縱經塵劫,無有了期。

3.問:「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時如何?」師曰:「此陰未謝,那個是大德?」曰:「不會。」師曰:「若會此陰,便明彼陰。」 初入禪門的人往往幻想在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所謂的「空檔」處體悟自性。似則似矣,是則不是。須知此陰已謝時,本來面目亦不失,亦在放光動地。何必妄想把它們打成兩截,徒自疲勞呢?古人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正是用功的奧妙。

4.僧問:「佛在何處?」 師曰:「不離心。」 又問:「雙峰上人,有何所得?」 師曰:「法無所得。 設有所得,得本無得。」

5.問:「黃巢軍來,和尚向甚麼處迴避?」 師曰:「五蘊山中。」 曰:「忽被他捉著時如何?」 師曰:「惱亂將軍。」 這兩則公案的落腳處,與上面所舉,基本上是一樣的,值得我們好好玩味, 千萬不可把它當作知識來會。 大安禪師入寂於唐中和三年(883),塔於愣伽山,諡圓智禪師。   [1]

參考文獻

  1. 大安禪師, 搜狐 - www.sohu.com/a...- 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