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3年1月14日寫的一首詩,被選入人教版語文課本。作者通過對自己的乳母的回憶與追思,抒發了對貧苦農婦大堰河的懷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讚美之情,從而激發人們對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這「不公道的世界」的強烈仇恨。

基本信息

作者:艾青

創作年代:現代

文學體裁:現代詩

作品名稱: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品出處:《春光》

創作時間:1933年1月14日

作品原文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

她是童養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兒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

大堰河的兒子。

大堰河以養育我而養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養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壓着的草蓋的墳墓,

你的關閉了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

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撫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後,

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後,

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後,

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後,

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後,

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後,

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地掐死之後,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後,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撫摸我。//

我是地主的兒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後,

我被生我的父母領回到自己的家裡。

啊,大堰河,你為什麼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裡的新客了!

我摸着紅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紋,

我呆呆地看着檐頭的我不認得的「天倫敘樂」的匾,

我摸着新換上的衣服的絲的和貝殼的紐扣,

我看着母親懷裡的不熟識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過的安了火缽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飯,

但,我是這般忸怩不安!因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裡的新客了。//

大堰河,為了生活,

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汁之後,

她就開始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們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蘿蔔,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豬吃的麥糟,

她含着笑,扇着燉肉的爐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

曬好那些大豆和小麥,

大堰河,為了生活,

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後,

她就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

大堰河,深愛着她的乳兒;

在年節里,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邊的她的家裡去,

為了他,走到她的身邊叫一聲「媽」,

大堰河,把他畫的大紅大綠的關雲長

貼在灶邊的牆上,

大堰河,會對她的鄰居誇口讚美她的乳兒;

大堰河曾做了一個不能對人說的夢:

在夢裡,她吃着她的乳兒的婚酒,

坐在輝煌的結彩的堂上,

而她的嬌美的媳婦親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愛着她的乳兒!

大堰河,在她的夢沒有做醒的時候已死了。

她死時,乳兒不在她的旁側,

她死時,平時打罵她的丈夫也為她流淚,

五個兒子,個個哭得很悲,

她死時,輕輕地呼着她的乳兒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時,乳兒不在她的旁側。//

大堰河,含淚的去了!

同着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數不盡的奴隸的悽苦,

同着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

同着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紙錢的灰,

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兒做了土匪,

第二個死在炮火的煙里,

第三,第四,第五

在師傅和地主的叱罵聲里過着日子。

而我,我是在寫着給予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語。

當我經了長長的漂泊回到故土時,

在山腰裡,田野上,

兄弟們碰見時,是比六七年前更要親密!

這,這是為你,靜靜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裡,

寫着一首呈給你的讚美詩,

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

呈給你擁抱過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給你吻過我的唇,

呈給你泥黑的溫柔的臉顏,

呈給你養育了我的乳房,

呈給你的兒子們,我的兄弟們,

呈給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

呈給愛我如愛她自己的兒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長大了的

你的兒子,

我敬你

愛你!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四日,雪朝

創作背景

1932年,詩人因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被捕,以「宣傳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主義」罪被判入獄6年。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後世影響

《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選入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單元。

作品鑑賞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這是一個地主階級叛逆的兒子獻給他的真正母親——中國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農婦的頌歌。

這首詩感情真摯深切。詩中反覆陳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詩人是地主的兒子,長在「大堰河」的懷中,吮吸着她的乳汁,這不僅養育了詩人和身體,也養育了詩人的感情。詩人深深領受了她的愛,及至到了上學的年齡離開養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的時候,他感到父母的陌生,更感到養母的對他的重要。養母正直、善良、樸素的品格影響了詩人的一生。這首詩從頭到尾,始終圍繞「我」與「她」的關係來寫,他對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現在娓娓動情的陳述之中,他在監獄裡,看見了雪就想到大堰河「被雪壓着的草蓋的墳墓」,想起她的故居園地,想起她對他的關懷和愛……於是他用他的深情的詩,表現了大堰河的具體勞作情景,也寫了她心靈深處的感情波紋,就連她美麗的夢境,也同對乳兒的「幸福命運」的祝願融合在一起。有了這樣的真情,這樣的心靈,才使這位勞動婦女形象更加崇高、完美,所以詩人要把熱烈的頌揚,「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們的兒子/呈給愛我如愛她自己的兒子般的大堰河」。這樣就使「大堰河」以某種象徵意義,升華為永遠與山河、村莊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說是中國農民的化身。

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開始表現他詩作的藝術特色,他首先是從「感覺」出發,像印象派畫家那麼重視感覺和感受,而且注意主觀情感對感覺的滲入與融合。並在二者的融合中產生出多層次的聯想,創造出既是清晰的,又具有廣闊象徵意義的視覺形象。詩總是具體的、有着鮮明形象的,如這首詩寫大堰河的勞作,寫大堰河的笑,寫大堰河的愛和死。都呈現可視可感的立體的意象符號附加形容。最後疊句排比旬的運用,如「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呈給你擁抱過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給你吻過我的唇。/呈給你泥黑的溫柔的臉顏/呈給你蒜育我的乳房……」具體的描寫,保證語言的形象性,這也是艾青詩的藝術魅力的奧秘所在,他後來的詩作,更自覺地將它發揚光大了。

這是一首獻給保姆大堰河的詩篇。詩人敘述了這位普通中國婦女平凡而坎坷、不幸的一生,表達了對這位偉大母親由衷的感恩之情。大堰河,也是千千萬萬中國母親的代表,正是這片如同慈母一樣寬闊的土地和這個偉大的祖國,儘管她受盡欺辱,滿身瘡痍,歷盡滄桑,然而卻永遠不失母性和母愛偉大的光輝詩歌飽含深情,反覆詠唱,如泣如訴。

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茅盾:「用沉鬱的筆調細寫了乳娘兼女傭(《大堰河》)的生活痛苦」。(《中國現代文學管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同吾:它像一顆光華熠熠的新星,出現在30年代的中國詩壇上;它以深沉雋永的情思,在廣大讀者的心田裡鐫刻着久遠而常新的記憶。(《張同吾文集》)

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胡風:「至於《大堰河——我的保姆》,在這裡有了一個用乳汁用母愛餵養別人的孩子,用勞力用忠誠服侍別人的農婦的形象,乳兒的作者用着樸素的真實的言語對這形象呈訴了切切的愛心。在這裡他提出了對於『這不公道的世界』的詛咒,告白了他和被侮辱的兄弟們比以前『更要親密』。雖然全篇流着私情地溫暖,但他和我們之間已沒有了難越的界限了。」(《通三統:一種文學史實驗》)

作者簡介

艾青(原名蔣正涵,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號海澄,出生於浙江金華,畢業於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家,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1]

他的代表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等,曾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於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艾青從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接近他們的要求出發,十多年來,一直向他們呈獻着自己最真切的詩情。[2]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鬥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穫。這裡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着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3]

艾青以「最偉大的歌手」要求自己,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戰亂歲月,還是在解放後的生活里,寫作已然成為他的生活方式。他說道:「我永遠渴求着創作,每天我像一個農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來,一醒來,我就思考我的詩里的人物和我所應該採用的語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進步……甚至在我吃飯的時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時候。」一個詩人,始終渴求着寫作,堅持着寫作,讓我們看到一個作家對於文學至死不渝的熱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