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瑪麗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聖瑪麗教堂是1478年後在一座老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氣勢恢宏,拱廊極高,建有垂直線條的窗戶。登上123級台階的塔,可以縱觀全城。大聖瑪麗教堂最享有盛名的是它的鐘聲。如果運氣好,也許可以碰到劍橋大學的變換鳴鐘手俱樂部正在進行完整的敲鐘表演。英國最著名的大笨鐘(Big Ben)的鐘聲也是仿造劍橋大聖瑪麗教堂的。
概述
這座大學教堂很早就是劍橋的市教堂了。直到15世紀創建老學堂 (Old School),院長和院士們都是在大聖瑪麗教堂開會,大學將它的資料保存在這裡,可以說,那時候這裡是執政中心。一直到1730年,辯論、授予頭銜和大學的其它活動都在這所教堂里舉行。大聖瑪麗教堂是英國的有移動式布道壇的少數幾座教堂之一,它可以從軌道上滑進主壇。
交通位於劍橋市中心的核心位置。即King's Parade的盡頭,與Trinity Street交界的地方,大聖瑪麗教堂的背後是露天市場,對面是劍橋大學的行政樓(Senate House)和音樂廳。斜對面是國王學院。 門 票/開 放 時 間 登塔2英鎊。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