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故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名府故城,舊址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東南部的大名縣。大名府春秋時代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宋仁宗慶曆二年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1] 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比開封還多,《水滸》里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
大名府故城始建於公元360年,城址面積約為36平方公里,現存府城牆遺址和大街遺址。 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簡介
大名府故城位於大名縣城東北6公里處的大街鄉一帶。大街村魚營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遺址內的南門口、東門口、北門口、鐵窗口四個村莊是當時府城的四個大門,城址面積36平方公里。
大名府,舊址所在今河北省東南部的大名縣。大名府春秋時代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宋仁宗慶曆二年建陪都,史稱「北京」。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比開封還多,《水滸》里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
大名府故城位於河北省大名縣,始建於360年,經歷了9個朝代的興衰變遷,歷史上被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是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宋朝時期作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揚天下。其城池建制規模宏大,不遜於當時的汴京開封。
1401年,漳河、衛河齊發大水,水位高於城牆,淤泥一丈多深,整個城池圮於這場洪水。因此城是一次性水毀,建築基址、宮舍布局、街區民房大都保持原貌,大名府故城遺址上城廊較為明顯,所有宮殿區內的坑壁上都有內涵豐富的文化層。
歷史沿革
大名府故城位於河北省大名縣,始建於360年。 十六國至明朝都是中國北方重鎮,大名府故城始件建於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間(881年-884年),為魏博節度使樂彥楨就西城外舊堤築羅城,周長80里。
宋朝時期作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揚天下。其城池建制規模宏大,不遜於當時的汴京開封。
至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對大名城廊進 行了增修,改名為北京。當時主要是增修了內城和外城,修內城為宮城,周長183公里 ,修築的外城周長為243公里。宮城南有三門:中為「順預門」、東為「省風門」、西 為「展義門」;東有東安門、西有西安門。
至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漳、衛兩河 同時發大水,水位漫溢城牆,城淪於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為廢墟。而後又遷修 於艾家口,即今大名城。
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衛河同時泛濫,府城被淹沒。
文物遺存
大名府故城位於大名縣城東北6公里處的大街鄉一帶。大街村魚營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遺址內的南門口、東門口、北門口、鐵窗口四個村莊是當時府城的四個大門,城址面積36平方公里。
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比開封還多,《水滸》里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
經歷了9個朝代的興衰變遷,歷史上被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是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宋朝時期作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揚天下。其城池建制規模宏大,不遜於當時的汴京開封。
公元1401年,漳河、衛河齊發大水,水位高於城牆,淤泥一丈多深,整個城池圮於這場洪水。因此城是一次性水毀,建築基址、宮舍布局、街區民房大都保持原貌,大名府故城遺址上城廊較為明顯,所有宮殿區內的坑壁上都有內涵豐富的文化層。
意義
故城址現存兩處重點保護區:府城牆遺址和大街遺址。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毀,保存完好,其建築基址、宮舍布局、街區民房保存優於其他廢棄的城池。文物考古專家考證後認為,大名府故城是中國最具發掘價值的北宋都城,若對之進行發掘,必將填補我國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項空白。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作為宋代古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