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野豌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葉野豌豆(學名:Vicia pseudorobus Fisch. ex C. A. Meyer)是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50(-200)厘米。根莖粗壯、木質化,鬚根發達。莖直立或攀援,有棱。偶數羽狀複葉,長2-17厘米;頂端卷鬚發達,有2-3分支,托葉戟形。總狀花序長於葉,長4.5-1.5厘米,花序軸單一,長於葉。莢果長圓形,扁平,長2-3厘米,寬0.6-0.8厘米,棕黃色。種子2-6,扁圓形,直徑約0.3厘米,種臍灰白色,長相當於種子圓周1/3。花期6-9月,果期8-10。
分布於俄羅斯、蒙古、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生長於海拔800-2000米山地、灌叢或林中。
大葉野豌豆乾燥全草可以入藥,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風濕疼痛,筋骨拘攣,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跌打損傷。
大葉野豌豆生長繁茂,莖柔軟,無異味,適口性好,各種家畜都喜食,是牛、馬、羊、兔的優質飼料。
大葉野豌豆形態特徵
大葉野豌豆多年生草本,高50-150(-200)厘米。根莖粗壯、木質化,鬚根發達,表皮黑褐色或黃褐色。莖直立或攀援,有棱,綠色或黃色,具黑褐斑,被微柔毛,老時漸脫落。偶數羽狀複葉,長2-17厘米;頂端卷鬚發達,有2-3分支,托葉戟形,長0.8-1.5厘米,邊緣齒裂;小葉2-5對,卵形,橢圓形或長圓披針形,長(2)3-6(-10)厘米,寬1.2-2.5厘米,紙質或革質。先端圓或漸尖,有短尖頭,基部圓或寬楔形,葉脈清晰,側脈與中脈為60°夾角,直達葉緣呈波形或齒狀相聯合,下面被疏柔毛。
總狀花序長於葉,長4.5-1.5厘米,花序軸單一,長於葉;花萼斜鍾狀,萼齒短,短三角形,長1毫米;花多,通常15-30,花長1-2厘米,紫色或藍紫色,冀瓣、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子房無毛,胚珠2-6,子房柄長,花柱上部四周被毛,柱頭頭狀。莢果長圓形,扁平,長2-3厘米,寬0.6-0.8厘米,棕黃色。種子2-6,扁圓形,直徑約0.3厘米,棕黃色、棕紅褐色至褐黃色,種臍灰白色,長相當於種子圓周1/3。花期6-9月,果期8-10。[1]
大葉野豌豆生長環境
大葉野豌豆生長於海拔800-2000米山地、灌叢或林中,在中國遼寧生於林緣、灌叢、山坡及柞林或雜木林的林間草地硫林下和路旁等處。大葉野豌豆耐嚴寒,無雪覆蓋,也能耐-30℃的低溫。
大葉野豌豆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蒙古、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在中國遼寧分布於開原、西豐、朝陽、凌源、建平、瀋陽、本溪、鞍山、鳳城、營口、大連、普蘭店、莊河、金州等市縣區。
大葉野豌豆生長習性
大葉野豌豆為直根系,主根深2-2.5米,根幅為40-50厘米,側根密生根瘤。主莖分枝不多,長1-2米,攀緣性強,與液木或高杆禾草混種,減少鬱閉,增加透光性,促進生長。單種匍匐生長,下部葉片易脫落。株叢高50-60厘米,葉片大,小葉面積為22.5平方厘米。雨季生長快,日平均生長速度達2.5厘米。
大葉野豌豆在中國河北圍場縣,5月中旬返青,9月中旬枯黃,生育期100-110天,生長期140天左右;在北京4月中旬返青,6月下旬開花,7月上旬結實,10月下旬枯黃,生長期可達200天左右。
大葉野豌豆育植技術
播種方法:大葉野豌豆的種子千粒重為24.5克,硬實率較高,一般在70%以上,播種前最好進行種子處理,效果較好的方法是用硫酸浸種20-25分鐘或用粗砂揉擦劉破種皮,處理後的種子發芽率提高到85%以上。播種時土壤要翻耕,施有機肥1000-2000千克/畝;過磷酸鈣20-30千克/畝。春季或雨季播種均可,視土壤墒情而定。條播行距50-60厘米,每畝播種量3-3.5千克。苗期生長慢,要及時防除雜草。第二年以後生長快,很快覆蓋地面,有很強的抑制雜草能力。每年劉割兩次,在初花期或苗高40-50厘米時刈割。每年可產鮮草3500-4000千克/畝。種子收穫不莢果變黃時採摘,過晚易炸英落粒。每畝可收種子10-15千克。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2]
大葉野豌豆主要價值
藥用:大葉野豌豆乾燥全草可以入藥,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風濕疼痛,筋骨拘攣,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跌打損傷。
飼料:大葉野豌豆生長繁茂,莖柔軟,無異味,適口性好,各種家畜都喜食,是牛、馬、羊、兔的優質飼料。大葉野豌豆的營養豐富,據北京農業大學測定,開花期的粗蛋白質含量為10.4-25%,粗紆維含量為19.0-42.9%,並含有各種氨基酸和徴量元素,乾物質在反芻動物的消化率達60%以上,是有開發利用和馴化前途的優良牧草之一。大葉野豌豆葉片所含粗蛋白質是莖的1.5倍,而粗纖維則低於1.5倍,在花蕾期葉量是莖的4-5倍,所以,該草的飼用價值較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