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白頭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葉白頭翁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290#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大葉白頭翁 漢語拼音: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
大葉白頭翁,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珠光香青Anaphalismargaritacea(L.)Benth.etHook.f.的帶根全草。具有清熱瀉火,燥濕,驅蟲的功效。主治吐血,胃火牙痛,濕熱瀉痢,蛔蟲病,乳癰,瘰癧,臁瘡。[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大葉白頭翁
拼音名: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Pearleverlasting
別名:一面青、大火草、避風草、火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aphalis margaritacea(L.) Benth.et Hook.f.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珠光香青的帶根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季花區初放時連根挖起,去淨泥沙,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球光香青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密被白色綿毛。根狀莖橫走或斜升,木質。單生互生,稍革質;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約8cm,寬約1.5cm,先端漸尖,有小尖頭,基部稍狹,常抱莖,邊緣平,上部葉漸小,上面被蛛絲狀毛,下面被灰白色至紅褐色厚綿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復傘房狀;花序梗長4-17mm;總苞鍾狀或半球狀,長5-8mm,徑8-13mm;總苞片5-7mm;總苞鍾狀或半球狀,長5-8mm,徑8-13mm;總苞片5-7層,白色,干膜質,最內層線狀倒披針形,寬0.5mm,有長達全長3/4的爪部;花托蜂宣傳員狀;雌株頭狀花序外圍有多層雌花,中央有3-20雄花;雄株頭狀花序,有雄花或外圍有極少數雌花;花冠長3-5mm,冠毛比花冠稍長。瘦果長橢圓表,長0.7mm,有小腺點。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及田野。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黃酮[1]。全草含多炔化合物:十三炭五炔烯(tridecapentaynene),反式去氫母菊酯(trans-dehy-dromatricaria ester),5-氯-2(2,4,6-亞辛三塊基)二氫-2H-吡喃[5-chloro-2-(octa-2,4,6-tri-ynylidene)-5,6-dihydrox-2H-pyran][2]。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燥濕;驅蟲。主胃牙火牙痛;濕熱瀉痢;蛔蟲病;乳前程;瘰癧;臁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勞傷,牙痛,吐血,痢疾。
- 2.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止痢,驅蟲。治痢疾,蛔蟲,刀傷。
- 3.《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燥濕。治濕熱痢疾,瘰癧。[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