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合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葉合歡 |
中文名稱:大葉合歡 外文名稱:Cylindrokelupha turgida 別稱:夜合樹,火七樹,緬甸合歡,印度合歡,合歡 目科:豆科 Leguminosae、薔薇目 Rosales 屬種:合歡屬、大葉合歡種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大葉合歡(學名:Cylindrokelupha turgida)小喬木。
高4-9米,嫩枝、葉軸密被銹色絨毛。二回羽狀複葉,羽片1對;總葉柄近頂;部及葉軸上每對小葉着生處均有1枚腺體
大葉合歡原產於非洲及亞洲的熱帶地方,現於大部份的熱帶國家均有種植。可做作觀賞,木材可作家具用料;樹皮可入藥,有消腫止痛之功效;莢果有毒,不可食用。
由於大葉合歡既能抵擋強風,又能抵受鹽份,所以即使種植于海灘一帶亦可以生長良好。
形狀
植株高度8-12m,落葉喬木;具有廣闊而開展的樹冠,樹皮粗糙,呈淺灰色;枝幹嫩枝密被短柔毛,老枝無毛,枝條向外伸展。二回羽狀複葉;總葉柄近基部及葉軸上羽片着生處均有腺體;葉軸被短柔毛或無毛;羽片2~4對,長6~15cm;小葉4~8對,長橢圓形或略斜的長橢圓形,長2~4.5cm,寬(0.9~)1.3~2cm,先端圓鈍或微凹,兩面無毛或下面疏被微柔毛,中脈略偏於上緣。
頭狀花序花時直徑3~4cm;總花梗通常長7~9cm,1至數個聚生於葉腋;小花梗長3~5mm;花芳香,花萼管狀,長約4mm,被微柔毛;花冠黃綠色,長7~8mm,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白色或淡黃綠色。莢果帶狀,頗大,長15~28cm,寬2.5~4.5cm,扁平,初時呈綠色,成熟時轉為稻草顏色,光亮,無毛,常宿存於樹上經久不落;種子4~12顆,橢圓形,長約1cm,棕色。花期5~9月;果期10月至翌年5月。[1]
大葉合歡屬高大的落葉喬木,具有廣闊而開展的樹冠。葉為互生的二回羽狀複葉,呈闊橢圓形;開花時,樹上就像掛滿一個個小絨球,十分有趣。
由於大葉合歡的帶狀莢果,內里並無分隔,所以當風吹過時,莢果內乾了的種子,會隨之搖晃,而發出「噠噠」的聲音,因而有「長舌婦樹」(Woman's tongue tree)之英文俗名。[2]
生長環境
闊莢合歡生長於海拔高達2100m的潮濕處岩石縫中。原產地的氣候類型多樣,最適應氣候為年平均氣溫23.3~26.6℃,年降水量480~2340mm。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它能生長於不同母質上發育形成的沙土、壤土或風化土,但以肥沃濕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長勢最好。較耐乾旱瘠薄,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不高,能抵抗鹽分,抗污染,壽命長。
喜光樹種,適生於森林外圍空曠地或灌木林中,遮蔭時生長不良,幼苗期需有較大的光照強度。適宜在高溫高濕、水熱平衡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耐寒力一般,僅能耐輕微的霜凍。
分布範圍
原產於熱帶非洲,天然分布地域廣闊,包括熱帶亞洲的印度、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熱帶非洲和澳大利亞北部均有分布。大葉合歡幾乎在全世界熱帶國家都引種栽培。中國台灣省1896年引入栽培,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廈門、漳州、泉州和莆田等地)、雲南、海南等省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採種:應選10年生以上優良單株作採種母株,當莢果從綠色轉變為褐色後即可採集,剝開果皮取出種子,種子千粒重125g。含水率為23.4%。
播種:用表土、沙、有機肥拌勻後起苗床。播種前先用沸水浸種1分鐘,後在冷水中浸泡24小時後撈出晾乾即可播種。採用撒播,用木板將種子壓實後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每天早晚各淋水1次,保持床面濕潤而不積水,播種後3天開始發芽,發芽時間延至第5天,發芽率達73%。當小苗長出第1對真葉後移入營養杯中培育,適當遮陰,加強水肥管理,3個月後當苗高30厘米時即可出圃。在海南4月份播種育苗,當年7月份出圃造林。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光澤度中等,紋理直,邊材泛白色,心材深褐色,邊心材明顯。硬度強,韌度大,干縮小,但易開裂,心材抗蟲蛀,耐朽力強,切削加工容易,切削麵光潔,有斑紋,油漆、膠粘性能優良,是優良的家具用材和建築用材,也用於裝飾性單板,室內裝飾、鑲嵌板;車輪、船舶:火柴梗、木屐等。闊莢合歡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樹葉、花和莢果都是很好的飼料,樹皮被應用於製革業和制皂業。生長速度快,萌芽力強,也常種植為薪炭林。
觀賞
闊莢合歡花朵及樹姿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原產地或引種地區均用於行道或庭院綠化,景觀效果較好;因其樹冠寬廣,枝葉濃密,亦可作咖啡園或茶園的遮陰樹。
藥用
闊莢合歡的藥用價值也很高,闊莢合歡在原產地可用於治療癤子、咳嗽、眼疾、流感和肺病:樹皮含單寧,可解郁安神、活血消腫、治憂鬱失眠;樹皮及種子可治痔疾;種子油可用於治療麻風病,種子碾成粉末可用於治療淋巴腫脹;花搗敷腫毒;在印度,花還被用於治療遺精。
生態
闊莢合歡具有很高的固氮能力,是改良地力的首選樹種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