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泊牛渚懷古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敘寫詩人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頸聯則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感慨,抒發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淒涼寂寞。

原文

李白〔唐代〕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席 一作:去)

譯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游雲。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朗吟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

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裡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裡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台,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回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回應「空憶」,寓含着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着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淒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李白青年時代名聲未振之時,詩云「明朝掛帆席」,疑作於開元十五年(727年)秋完成「東涉溟海」後溯江往洞庭擬安葬友人吳指南途經牛渚時所作。牛渚,是安徽當塗西北緊靠長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磯。

簡析

  《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敘寫詩人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頸聯則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感慨,抒發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淒涼寂寞。全詩結構層次分明,波瀾起伏,意象瑰麗,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意境高遠,風格宏偉。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