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夜曲 歐陽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夜曲
圖片來自搜狐網

夜夜曲是一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月夜圖,這一景象既具有靜謐的美感,又帶有一絲神秘的色彩;後兩句筆鋒一轉,由景入情。詩中巧妙運用明月的意象,將其作為連接相距千里人們的紐帶,進而引發了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全詩以明月為線索,將自然景觀與內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頗具美感。

原文

歐陽修〔宋代〕

浮雲吐明月流影玉階陰。

千里雖共照,安知夜夜心?

譯文

薄薄的雲彩,飄浮在星空,把月亮遮住,又吐了出來;月光流動着,在我潔淨的階前,投下了一片陰影。

我與你分隔千里,明月照着我,也照着你,明月啊,你又怎知道,我每夜思戀的心情?

賞析

  夜色沉沉,明月皎皎,透進了窗戶,女子滿腹牢愁,無法排遣,只好把目光投向空中的月亮。她看的時間很長,品味得很細,只見到一片浮雲遮沒了月亮,雲飄過去了,月亮又露了出來;月光的影子,灑在窗前階上,移動着。前兩句是借月寫人。中國古代的宮怨、閨思詩總喜歡寫月亮,似乎唯有月亮,才能理解與陪伴孤淒的女子,才能襯托女子思夫的苦思,如李白的《長門怨》說:「夜懸明鏡秋天上,獨照長門宮裡人。」這首詩也信手拈出望月,來寫女子心理。詩在寫月時,又把筆墨凝聚在寫雲上。一個「吐」字用得很形象,杜甫詩有「四更山吐月」(《月》)句,寫月亮從山後出現,歐陽修演化成從雲中穿出,更使人感到新鮮,下句寫月影也恰到好處。這就是傳統的「烘雲托月」法,雲寫得越好,月亮也就越有神采。

  三、四句具體寫懷人。自謝莊《月賦》寫出「隔千里兮共明月」這一名句後,用望月寫懷人的作品大致都寫人雖然分隔千里萬里,但同在這明月照耀下,彼此思念的心意相同。如唐錢起《裴迪書齋望月》:「今夕遙天末,清輝幾處愁。」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這些,也就是後來蘇軾《水調歌頭》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歐陽修這首詩在寫月後,故作轉折,翻過一層,說這明月雖然照着相隔千里的我們,可你又何曾知道我每夜思念戀人的心;所思念的人,雖然同在月光照耀之下,又是否知道我的心呢?於是把思念之情更加深了一層,由一夜擴展到夜夜,同時把所思之人別離長久、沒有音信的事也隱括其中,由愛、由思又透出了幾分怨來。

簡析

  《夜夜曲》是一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月夜圖,這一景象既具有靜謐的美感,又帶有一絲神秘的色彩;後兩句筆鋒一轉,由景入情。詩中巧妙運用明月的意象,將其作為連接相距千里人們的紐帶,進而引發了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全詩以明月為線索,將自然景觀與內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頗具美感。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