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下征虜亭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下征虜亭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夜下征虜亭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描繪了從征虜亭到廣陵一帶的江中夜景:岸上山花綽約多情,江上火點迷離奇幻;古亭靜立於上,小舟輕搖於下,皓月臨空,波光灩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出遊的喜悅之情

原文

李白〔唐代〕

船下廣陵去,月明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譯文

船順流而下朝廣陵駛去,明月照亮了征虜亭。

遠望山花如嬌艷似繡頰,江上萬家燈火,像無數螢火蟲飛來飛去。

賞析

  詩人運用流暢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在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從征虜亭(在今南京)到廣陵(今揚州)一帶的江中夜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出遊的喜悅之情。全詩語言如話,意境如畫,對客觀景物神態的描繪逼真傳神,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兩句寫詩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虜亭,只見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輪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繡頰。」唐人風俗,少女妝飾面頰,稱「繡頰」。白居易有詩云:「繡面誰家婢,鴉頭幾歲女。」劉禹錫亦有詩云:「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扶。」李白是以「繡頰」代稱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這句詩是說,那征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佇立江頭,為詩人依依送別。

  「江火似流螢。」意思是說,那江上的漁火和江中倒映的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迷迷茫茫,像無數螢火蟲飛來飛去。

  全詩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圖:岸上山花綽約多情,江上火點迷離奇幻;古亭靜立於上,小舟輕搖於下,皓月臨空,波光灩灩。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遊的喜悅,都從畫面中顯現出來。

  這首詩的意境十分優美,作者選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這些景物,把征虜亭一帶的夜色描繪得既嫵媚動人又生機勃勃。夜色,在一般詩人的筆下多是寧靜的,呈現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筆下卻是生動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風姿來比喻岸邊的山花,一下子給江岸增添了無限的生氣與活力。夜晚江船的漁火本來是靜止的,但是作者卻從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寫,把靜止的漁火寫成動態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潑起來,飛動起來。作品中的景觀,歸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這首小詩使我們感受到李白那種飛揚躍動的性格特徵。

簡析

  《夜下征虜亭》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描繪了從征虜亭到廣陵一帶的江中夜景:岸上山花綽約多情,江上火點迷離奇幻;古亭靜立於上,小舟輕搖於下,皓月臨空,波光灩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出遊的喜悅之情。全詩語言如話,意境如畫,對客觀景物神態的描繪逼真傳神,體現出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創作背景

  據《建康志》記載,征虜亭在石頭塢,建於東晉,是金陵的一大名勝。此亭居山臨江,風景佳麗。李白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廣陵,即興寫下此詩。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