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板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多板綱

來自 化石網 的圖片

中文名:多板綱

外文名:Polyplacophora

說 明:軟體動物門的一綱

種 類:約有1000種

門:軟體動物門

棲 息:生活于海中

領 域:生命科學

多板綱指的是軟體動物門的一綱。生活于海中。其特徵為:內圈有八片緊鄰排列之硬殼,外圈則是肌肉組織。多板綱包括各種石鱉,常可在退潮後的潮間帶岩石上見到。可以食用。多板綱動物為世界性分布,全部海產。 [1]

多板綱概述

多板綱生物早在晚寒武世(距今5.23~5.05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它們的頭為圓柱狀,不發達。頭的後面長着寬大的足,不但能夠緩慢運動,還可以吸附在岩石表面,所以它們經常生活在岩石的裂縫中。身體呈橢圓形,貝殼多數由8塊鈣質板片組成,極少數為7塊。現存的多板綱動物大約有1000種,被分為三個目:鱗側石鱉目、銼石鱉目以及毛膚石鱉目。

鱗側石鱉目動物大多生活在深海或淺海中,它們的體型較小,其中最具代表性動物是函館鱗側石鱉。銼石鱉目動物的身體為橢圓形,大多生活在潮汐帶的岩石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為花斑銼石鱉。毛膚石鱉目動物體型或長形,或橢圓形,且大小各異。其中最具代表性動物為紅條毛膚石鱉 。

多板綱簡介

多板綱(Polyplacophora),軟體動物門的一綱。體橢圓,背隆腹平,背側具有8塊石灰質殼片,殼片周圍為一圈外套膜。腹面前端為不發達的頭,口位其腹面。頭後為寬大的足,可吸附於岩石表面或緩慢匍匐運動。足四周為外套溝,溝內有多對櫛鰓。真體腔發達;開管式循環,心臟具1心室、2心耳,位圍心腔內;具齒舌;1對管狀腎;單個生殖腺;神經系統簡單,梯式,無神經節。一般雌雄異體,個體發生中有一擔輪幼蟲期。約1000種,全海產。習見種類如毛膚石鱉(Acanthochiton),生活在海濱潮間帶岩石間。

多板綱,身體一般呈橢圓形,背腹扁平。貝殼由八塊(少數七塊)鈣質板片組成,多作疊瓦狀排列。最前面的一塊稱為頭板,最後一塊呈元寶形,稱為尾板,中間的六塊稱中間板。板片的形狀、大小和板片上的紋飾均隨種類而異,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動物體腹面平坦,頭在前方,圓柱狀。足在頭部的後方,掌狀,很大,用於吸附岩石或爬行。足與外套膜之間有許多成對的鰓。肛門位於後端。

多板綱全屬海生,常見於沿岸潮間帶岩石裂隙中,以藻類、有孔蟲等小動物為食料。晚寒武世至現代。化石少,常見分為散骨板。本綱最常見的代表是Chiton(石鱉,白堊紀至現代)。

多板綱形態特徵

多板綱,常以足吸附於潮間帶岩石或藻類上。體呈橢圓形,背稍隆,腹平。背側具8塊石灰質貝殼,多呈覆瓦狀排列。前面一塊半月形,稱頭板,中間6塊結構一致,稱中間板,末塊為元寶狀,為尾板,各板間可前後抽拉移動,因此動物脫離岩石後,可以曲捲起來。貝殼周圍有一圈外套膜,稱環帶,其上叢生有小針、小棘等,形態各異。頭部不發達,位腹側前方,圓柱狀,有一向下的短吻,吻中央為口。足寬大,吸附力強,在岩石表面可緩慢爬行。足四周與外套之間有一狹溝,即外套溝,在溝的兩側各有—列楯鰓,6對或數十對。

口腔具齒舌,消化腺發達。口腔前有一對唾液腺,食管後有一對粗大的糖腺。次生體腔發達,這也表現出其原始性。一心室,管狀,二心耳。排泄為後腎管一對,腎口開於圍心腔,腎孔開於外套溝中後2對楯鰓之間。雌雄異體,具生殖腺和生殖導管,生殖孔開口於外套溝內。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後生出二纖毛帶,發育成擔輪幼蟲、面盤幼蟲,體逐漸延長,腹面生足,背側生殼,並具眼,經變態成成體。神經系統較為原始,由環食道的神經環與向後伸出的側神經索和足神經索組成。神經索間有許多細神經相連,呈梯狀。兩側神經索發出神經至外套,鰓及內臟器官;二足神經索主要發出神經至足部。有的種類貝殼上常有微眼,可感光。

多板綱( Polyplacophora)身體左右對稱,一般為橢圓形,背腹扁,背部有外套膜,腹面為肌肉發達的足部。足與外套膜之間為外套腔,鰓環列於外套腔中足的周鬧。足的前端有口盤,口在口盤上,口腔內有齒舌,齒式為(3+1)(2+])(1.1.1)(1+2)(1+3)。肛門在身體後端,與口在同一直線上,外套腔中還有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開口 。

多板綱分布

多板綱(Polyplacophora)有600多種,另有350左右化石種。多板綱動物為世界性分布,全部海產。本綱分兩個目:鱗側石鱉目(Chito-nida)。遼寧省本綱的藥用動物主要分布於銼石鱉目(Chilonida),2種 。

多板綱種類

多板類約有1000種,我國沿海習見種類有:毛膚石鱉(Acanthochiton)體型較大,環帶上有成叢的白色針束;鱗帶石鱉(Lepidozona)殼片高,頭板具放射肋;銼石鱉(Ischnochiton)具貝殼側部有細肋。 身體橢圓形或近圓形。頭板前方的嵌入片有8個齒裂,尾板後方中央有凹陷竇。環帶上除生有針、鱗外,還被有鬃毛狀突起。鰓列通常超過足部長度的一半。齒舌的內側齒具有大的3個齒尖。網紋鬃毛石鱉(Mopalia retifera)身體呈橢圓形,殼片灰白色,雜有紅色、綠色和褐色的斑點;頭板半圓形,具有網狀刻紋和10條顆粒的放射脅;中間板的中央部有網狀刻紋,翼部有2條粗大的、具有粒狀突起的肋;尾板自殼頂向兩側各有1條突起肋,末端有一易燃明顯的缺刻;環帶土黃色,周緣有1列大小均勻的刺,表面被有很多小型的刺和大型的鬃毛狀棘;分布於我國福建東以北的沿海,生活在潮間帶。日本寬板石鱉(Placiphorella japonica)殼板短而寬,較扁平,環帶前緣特別寬,上面布有粗短的棒狀棘,見於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的低潮區。

體呈橢圓形或細長條形。殼板較小,頭板的嵌入片具3或5個齒裂,中間板各側有1個裂或無齒裂,環帶發達。齒舌的內側齒有3個齒尖。紅條毛膚石鱉(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體橢圓形,殼片暗綠色,沿其中部有3條紅色色帶,頭板半圓形,嵌入片3有5個齒裂,中間板各側有1個齒裂;尾板小。環帶較寬,上有18叢針束,鰓21對,生活於潮間帶,為我國沿海習見的種類之一。幼形隱板石鱉(Cryptoplax larvaeformis)曾誤定為Cryptoplax oculata,體蠕蟲形,兩端圓。殼板小,成體第1~4殼板相互連接,第5~8殼板分離,幼小個體8枚殼板都互相連接,在前3枚殼板的周圍有1圈黑色的棘,黑棘之外又有1圈白色的棘,形如眼狀,環帶特別發達,淺黃色,第3~4殼板之間和第5殼板的位置上,各有1條黑色色帶,鰓28對,生活在珊瑚礁間,見於我國海南島南端和西沙群島。

殼板通常有明顯的翼部,具各種雕刻。蓋層發達,常覆被連接層的大部分。在頭板和尾板中的嵌入片齒裂數目有變化;中間板每側的齒裂數很少,1~3個。齒舌的內側齒常有2尖或3尖,很少為單尖或鈍圓的。花斑銼石鱉(Ischnochiton comptus)體長圓形,殼板扁平,顏色多變化,頭板有多數細小的放射脅,嵌入片具12個齒裂,中間板嵌入片每側各具1個齒裂,尾板嵌入片具12個齒裂,環帶窄,生活於潮間帶,是我國沿海習見的種。函館銼石鱉(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分布於我國的黃、渤海。

如日本花棘石鱉(Liolophura japonica),體長橢圓形,殼板褐色,環帶上黑色和白色的棘相間排列,五帶狀,頭板上有互相交織的細放射脅和生長紋,中間板具有同心環紋,尾板小,在8枚殼板中以第三板最寬,環帶上着生粗而短的石灰棘,鰓數目多。見於我國東南沿海。

如平瀨錦石鱉(Onithochiton hirasei),體呈長圓形,殼板花紋鮮艷,以第二板的長度最大,頭板半圓形,布有放射狀排列的殼眼,嵌入片具有9個垂直的齒裂,中間板峰部三角形,翼部特別顯著,前緣有3~4行殼眼,嵌入片每側各具1個齒裂。尾板大,後緣有殼眼2~3行,環帶表面生有微細的小毛,鰓32對。生活於潮間帶,見於我國東南沿海。

如朝鮮鱗帶石鱉(Lepidozona coreanica),體呈橢圓形,殼板高,龍骨較發達,全體灰黑色,頭板有16條由粒狀突起聯成的末端分叉的放射脅,嵌入片有14個齒裂,中間板的中央部具有粒狀突起的縱肋,翼部也有明顯的粗肋數條,肋上有較大的粒狀突起,嵌入片兩側各具2個齒裂,尾板中央區有縱肋,後區有放射脅,嵌入片具12個齒裂,環帶窄,被以鱗片,鰓34對。生活於潮間帶,為我國海濱習見種類之一。

多板綱下屬目

多板綱動物下分3目: ①鱗側石鱉目,身體狹小,貝殼無嵌入片,有的屬(如Hemiarthrum屬)即使有嵌入片也不分齒。這一目的種類主要生活在深海。淺海常見的有函館鱗側石鱉。 ②銼石鱉目,身體呈長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殼板有明顯的翼部,蓋層較發達。頭板和尾板的嵌入片齒裂數目有變化,中間板每側的齒裂數較少。多數種棲息在潮間帶的岩石上,中國沿海常見的有花斑銼石鱉。 ③毛膚石鱉目,體呈長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頭板的嵌入片有齒裂,中間板各側有1個齒裂或無;環帶特別發達,具有各種小鱗和針束。棲息在潮間帶的岩石上,常見的有紅條毛膚石鱉。

參考來源

  1. 多板綱,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