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形性腺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多形性腺瘤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腮腺混合瘤,是一種含有腮腺組織、黏液和軟骨樣組織的腮腺腫瘤,故稱「混合瘤」。腮腺混合瘤為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來源於腮腺上皮。腫瘤內除上皮成分外,還常有黏液、軟骨樣組織等。混合瘤好發於腮腺,其次為齶腺及頜下腺。腮腺混合瘤多見於青壯年人。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生長緩慢,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臨床表現

腫瘤多表現為耳下區的韌實腫塊,表面呈結節狀,邊界清楚,中等硬度,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有移動性,無壓痛。如腫瘤出現下述情況之一時,應考慮有惡變之可能:

1.腫瘤突然增長迅速加快;

2.移動性減少甚至固定;

3.出現疼痛或同側面癱等。腫瘤位於耳垂下方,較大時即伸向頸部。腫瘤呈硬結節狀,有時其中一部分發生囊性變,其間有較軟的結節。腫瘤與皮膚或基底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生長緩慢,可數年或十餘年不發生變化。如發生惡變,腫瘤常突然生長迅速,並與周圍組織粘連而固定。晚期的惡變腫瘤可破潰,出現疼痛或面神經麻痹等症狀,並在頸側區有淋巴結轉移。

診斷

腮腺混合瘤的診斷依據全面的採集病史,以及進行局部體格檢查,手術前需要行CT攝片檢查,最終病理檢查以確診。術前一般不宜做活檢。

治療

腮腺混合瘤的治療以手術徹底切除為原則。腫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時瘤細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組織,若切除不徹底則將復發。故手術時不宜採用剜除腫瘤的方法而應將腫瘤連同其周圍的腮腺組織一併切除。術中要注意保護面神經。如有惡性變,應按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處理。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