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陰癤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陰癤病

就診科室 :婦科

發病部位 :大陰唇外側

常見病因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外陰毛囊及皮脂腺引起

常見症狀 :患處皮損高出於表面,如結節狀,紅腫疼痛

外陰癤病為外陰皮膚毛囊或汗腺被侵入化膿性細菌引起的單個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癤為單發,若數目較多且反覆發生,經久不愈,則稱為癤病。外陰癤及外陰癤病與外陰毛囊炎病原菌相同。高溫、多汗、搔抓、衛生習慣不良、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器官移植術後、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常為誘發因素。 [1]

病因

本病多為凝固酶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偶可為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胞菌屬、大腸桿菌等單獨或混合感染所致。由於外陰部潮濕多汗,皮膚易受摩擦破損,細菌便由此侵入而發生癤腫。

此外,維生素缺乏及外陰陰道炎、外陰瘙癢症患者、不注意清潔外陰者、糖尿病、腎炎和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及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者皆易發病。 [2]

臨床表現

外陰癤病多發生在大陰唇外側

重者可導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全身發熱,皮損初起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潤明顯,繼而炎症向周圍擴展形成紫紅色的硬結,邊緣不清楚,皮膚紅腫緊張、疼痛明顯並逐漸加劇,數天後硬結的中央變軟,表麵皮膚變薄並有波動感,頂部出現黃白色點狀膿栓,不久後破潰有膿血和壞死組織排出,疼痛立即緩解減輕,以後炎症逐漸消退而癒合。

多發性外陰癤病引起患處劇烈疼痛,最終可形成瘢痕組織癒合。 [3]

檢查

血液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可取膿液直接塗片,革蘭染色後鏡檢,同時留取標本作細菌培養和鑑定,並作藥敏試驗。 [4]

治療

癤病患者應積極尋找基礎疾病誘因,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外傷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

1.全身治療病變嚴重或有全身症狀者應用抗化膿性感染藥物,可選用青黴素、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或喹諾酮類抗生素,或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也可酌情使用免疫調節劑(如轉移因子)。

2.局部治療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早期癤未化膿可熱敷或外用10%魚石脂軟膏、3%碘酊,亦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5%新黴素軟膏。

3.物理治療病變早期可採用熱水袋熱敷,75%乙醇濕熱敷,紫外線、超短波、透熱療法等,均有助於減輕疼痛、炎症消散或促進膿腫成熟軟化。

4.手術治療當癤腫變軟有波動感時,應及時切開引流。切口要適當大,以便膿液及壞死組織能順利排出。但切忌擠壓和早期切開,以免炎症擴散。 [5]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