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襄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襄宗
出生 1169年
不詳
逝世 1211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敬慕皇帝」
職業 皇帝

夏襄宗,名李安全(1170年-1211年),西夏崇宗孫,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許,安全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於是萌生了篡奪皇位之心。1206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 西夏襄宗名李安全(1170年-1211年),西夏崇宗孫,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許,安全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於是萌生了篡奪皇位之心。1206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在位時昏庸無能,破壞金國與西夏長期的友好關係,發兵侵金,為後來一場場令夏金耗盡精兵的戰役掀起序幕,改附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但這一切都沒有為西夏帶來利益和跟蒙古之友好,蒙古也以西夏作為侵略目標,西夏不斷積弱。1211年,堂侄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被廢,並於一個月後不明不白地死去,終年四十二。諡敬穆皇帝,廟號襄宗。

生平

夏襄宗 諡號:敬慕皇帝 廟號:襄宗 帝名:[李安全 在位:1206——1211(5年) 生卒:1170——1211(42歲) 皇考:崇宗子越王李友仁子 生母:待考 年號:應天(1206——1209)皇建(1210——1211) 陵墓:康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襄宗,李安全(1170-1211年),崇宗李乾順孫,桓宗李純佑堂弟。他廢桓宗後奪位。在位6年,被李遵頊所廢,傳又為李遵頊所謀害,葬於原陵(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平羌堡西北)。[1]

李安全,越王李仁友子,封為鎮夷郡王。後發動政變,廢黜其堂兄桓宗而奪取了皇位,並改年號為「應天」。

李安全即位後,繼續依附金國,抗禦蒙古,被金國冊封為夏國王。他在位期間,蒙古軍曾多次攻掠西夏。公元1209年7月,蒙古軍猛烈圍攻都城中興府,李安全親自督戰,頑強守御。9月,連日大雨,河水暴漲,蒙古軍便引水灌城,淹死城中居民許多,形勢岌岌可危。李安全派人。突圍向金國求救,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不肯出兵。12月,河堤決口,河水四溢。李安全無法堅守,只得將女兒獻給成吉思汗請求議和,蒙古軍退兵。

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廢去了李安全,奪取了皇位。8月5日,李安全突然死亡,後人疑為李遵頊所謀害。李安全死後諡號為襄宗。

政治統治

西夏襄宗在位期間,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

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把夏初萬戶、都統(軍帥)司與兵馬都總管府三種路制統一為封建制性質的兵馬都總管府路。劃全國為十九路,路下設府、州、縣,州分三級,即節度、防禦、刺史。路、府、州官兼管軍政,這是党項族軍政一體的特點在漢官制中的延續。縣官只管民政。西夏族居住區,路下設萬戶路及猛安、謀克三級機構,與漢族地區府州縣自成兩個系統。夏襄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項重大的改革,是仿照宋朝的制度,實行科舉。一一四七年八月,仁宗正式策試舉人,立唱名法。又設立童子科,通過科舉策試任用官員,是對擁有政治特權的貴族的一個限制,但廣泛任用文人執政,又不能不使夏國統治集團走向文弱了。

實行科舉,就必須廣設學校培養生員。西夏襄宗時設立國學,招收貴族子弟三百人。四四年六月,夏襄宗下令各州縣普遍設立學校,增子弟員至三千人。又在皇宮中立小學,設教授,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都可入學學習。一一四五年七月,建立大學。一一四六年三月,尊孔丘為文宣帝。一一四八年三月,又建內學,仁宗親選名儒主持講授。學校講授漢學,主要是儒學。科舉也以儒學取士。夏仁宗從多方面接受漢文化,模仿宋朝,是封建關係確立後的反映,從這方面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經濟政策

西夏襄宗在位期間,西夏的土地所有制,有皇室、地主和小農三種占有形式。皇室占田,主要是通過戰爭掠奪而來,或者是宋、金割予的土地。朝廷驅使士兵在戰爭間隙時進行耕種,占有全部收穫物。所謂「夏國營田,實占正軍,一有徵調,輒妨耕作」,就是指的軍墾而言。另一種則是官僚、貴族和地主所占有的私田。他們將掠奪來的或皇帝賜予的土地,役使無地的農民耕種,或將土地分租給農民,收取高額的地租。

西夏襄宗即位以後,党項族的一些官僚貴族,逐漸轉變為兼營土地的大地主,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直接掠奪宋朝邊境地區的大片土地,變為自己的私田。奢都元年(公元1057年)又屯兵數萬人於屈野河,「盡發麟州以北民、耕牛、農具,計欲盡耕河西地」。除此之外,地主階級還以各種超經濟的手段,直接從農民手中掠奪土地和園宅。天盛八年(公元1156年),乾順的庶弟、晉國王察哥死,因其「有園宅數處,皆攘之民間」,人民甚為不滿,仁孝不得不下令歸還原主。

內蒙古黑城出土的天盛末年賣地文契,反映了西夏普遍存在的土地買賣現象。西夏的法律條文中,還明確規定生荒地歸開墾者所有,他和他的族人可以永遠占有,並有權買賣,說明西夏除朝廷和地主官僚占有大量的土地外,還存在着擁有少量土地和農具的自耕農階層。 西夏的賦役十分繁重。夏國境內的農民,十五歲為丁,二丁抽正軍一人,為統治階級服軍役、墾田。按照規定,在服軍役時,必須自備弓箭、盔甲等武器裝備,所配的馬、駱駝作戰死亡,得由自己賠償。此外農民還得向朝廷和地主繳納各種租稅。

還在西夏襄宗時,銀州党項族部落首領拓跋遇便向宋朝邊吏訴說賦役的苛虐情況,要求允許他移居內地,以逃避繁重的賦稅和勞役。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民生活更是陷於絕境。大慶四年,興州、夏州地震,「逾月不止,地裂泉涌」,林木皆沒,數千居民死亡。夏襄宗採納御史大夫蘇執禮的建議,下令興、夏二州,遭地震家中死二人者免租稅三年,死一人者免租稅二年,傷者免租稅一年,但是人民無以為食的情況並沒有根本改善。

西夏襄宗在位時,西夏的情況和當時內地的封建社會一樣,「地主、貴族和皇帝、擁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農民則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沒有土地。農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種地主、貴族和皇室的土地,並將收穫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獻給地主、貴族和皇室享用。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同樣是西夏社會的基本矛盾。

軍事生涯

公元1209年,鐵木真率領蒙古大軍親征,發動了第三次對西夏王國的軍事入侵,蒙古大軍出黑水城,強攻翰孩羅城,夏襄宗(李安全)派兒子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為副元帥,督兵5萬阻擊。蒙古軍集兵猛攻,夏軍大敗,高逸被俘,不屈而死。雙方死傷慘重,蒙古軍經過苦戰攻克了翰孩羅城,並且俘虜了西夏太傅西壁訛答(也有人叫「鮮卑訛答」,因為「西壁」與「鮮卑」音近)後,乘勝南進,直抵中興府外圍的的重要關隘—克夷門,克夷門地勢險峻,關外兩山對峙,僅一徑可通,懸絕不可登。

夏襄宗命嵬名令公復率兵5萬憑險據守。戰初,蒙古軍屢被嵬名令公擊退。雙方相持兩月,成吉思汗乘夏軍懈怠,據險設伏,遣游兵誘嵬名入伏,嵬名令公引軍出擊,中伏被擒。蒙軍初戰不利,後趁夏軍鬆懈之時,設計俘獲夏軍新統帥「嵬名令公」,蒙古軍攻克了關隘,直接抵達中興府。

蒙軍引黃河水灌城,夏軍死傷慘重,城牆都要坍塌了,夏王派使臣去金國求救,但是金國不予理睬,城危在旦夕,正巧這時候蒙古人自己修的引水堤壩也垮了,大水反而淹了自己,於是蒙軍同意了夏王的投降申請,解圍走人,臨走的時候放了夏軍的統帥嵬名令公,和太傅西壁訛答,夏王李安全獻出自己的女兒求降戰爭告一段落。

蒙古軍第四次攻夏之戰 西夏光定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十二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第四次進攻西夏的作戰。成吉思汗第三次攻夏獲勝之後,轉兵攻金,數年間占據金大片領土,金夏日漸艱危,蒙古愈加強大。光定七年正月,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參見蒙古第一次西征),再次向西夏徵兵,西夏不堪徵調,拒絕出兵。成吉思汗遂以西夏不應從征為由,率軍四度攻夏。十二月,蒙古軍渡過黃河進入夏境,直抵夏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夏襄宗倉皇出奔西京(即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一說西涼,今甘肅武威),留太子德任守中興府。旋遣使請降,蒙古軍始退。

西夏乾定二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蒙古軍第五次進攻西夏,圍攻沙州(今甘肅敦煌)、銀州(今陝西榆林南)的作。西夏光定十三年(乾定元年),夏襄宗因附蒙攻金之策連遭失敗,成吉思汗又屢遣使指責,不安於位,十二月傳位於次子德旺,自稱上皇。德旺繼位後,改變國策,聯金抗蒙,趁成吉思汗遠征西域之際,遣使聯絡漠北諸部,企圖結為同盟,抗禦蒙古,以固西夏。

乾定二年五月,成吉思汗從西域回師途中,聞西夏有異圖,遂率兵由河外攻沙州,月余不下。旋令軍乘夜暗挖掘地道,欲穴地而入,被西夏守將籍辣思義發現,夏軍縱火於地道中,蒙古兵多窒息而死。九月,成吉思汗久攻不克,恐銀、夏出兵赴援,遣總管華北諸州的國王孛魯、黑馬等分兵進攻銀州。西夏守將鹽府塔海出戰,兵敗被俘,蒙古軍攻破銀州,擊殺夏兵數萬,擄掠生口、牛羊數十萬。孛魯令都元帥扼守要地,自率軍還。十一月,夏獻宗德旺聞銀州失守,漠北諸部潰散,遣使至蒙古軍中請降,許以子為人質,蒙古軍退走,沙州圍解。

歷史評價

夏襄宗發兵萬餘騎,攻打金葭州(今陝西佳縣境)從而意味着兩國關係的破裂。其破裂的原因有二:第一,蒙古圍攻中興府,夏襄宗向金求援,金拒不出兵相救。這是夏金關係破裂的直接原因;第二,西夏統治階級已從貪圖安逸保守發展到腐化墮落。在國內生產停滯,社會矛盾激化,以及蒙古連年入侵的情況下,為了擺脫困境必須對金實行經濟掠奪,來滿足党項貴族的貪慾,於是附蒙侵金。這是夏金關係破裂和戰爭的根本原因。 夏金戰爭首尾13年,大小戰役計25次,平均一年就有二次,其戰爭次數的頻繁,在夏國歷史上實為罕見。兩國雖然交戰頻繁,但雙方照樣派遣使者。這次戰爭的性質,金方是正義的,夏方是非正義的。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其後果之一,是「精銳皆盡,兩國俱敝」。也就是說,夏、金兩國的軍事力量因這場戰爭而大大削弱,加上兩國均已精疲力盡,從而為蒙古的滅夏、滅金創造了條件。後果之二,是使夏金兩國人民飽受戰爭災難。如公元1223年六月,西夏發兵侵金隴安軍,到處燒殺搶掠,「掠民五千餘口,牛羊雜畜數萬而去」。至於西夏,「自兵興之後,敗卒旁流,饑民四散」,說明西夏人民因戰爭而流離失所。後果之三,是使西夏經濟上蒙受巨大損失。

夏襄宗陵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築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康陵 考古調查稱9號陵。位於7號陵東北。地上建築除陵台外其餘建築無存,陵台已坍塌過半。康陵墓主李安全,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順之孫。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六月,羅氏為子請封冊於金,金冊封為夏國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並破克夷門,進圍中興府。李安全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守御。蒙古兵引黃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極多。李安全遣使乞援於金,金拒絕出兵。 只得向蒙古納女請和,夏金關係趨於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齊王遵環廢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歲,諡靜穆皇帝,廟號襄宗,墓號康陵。

視頻

參考來源

  1. http://www.umo7.com/china/nansong/2018/0106/1353.html 夏襄宗與成吉思汗和親為何無法避免亡國之禍。來自有魔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