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夏蟬居高聲自遠(張素芹)

​​ 夏蟬居高聲自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夏蟬居高聲自遠》中國當代作家張素芹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夏蟬居高聲自遠

唐朝詩人虞世南在《蟬》一詩中說:「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在借蟬表明,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而文人眼中,夏蟬性情高潔,入土重生,蛻變新生,這些都符合文人追求的潔身自好、尋找新生的樸素願望。蟬在文人的筆下,總被賦予了豐富的意味。

蟬喜歡棲息在柳樹上。古人常畫「高柳鳴蟬」,非常有道理。着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夏天的昆蟲》中,介紹了蟬的品種、習性。有一種叫「海溜」的蟬,個頭兒大,色黑,叫聲洪亮,是蟬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強。「曾捉了一隻,養在一個斷了發條的舊座鐘里,活了好多天。」進一步寫到,北京的孩子捉蟬,是在竹竿頭上,塗了黏膠捉蟬。而汪曾祺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黏住了。字裡行間流露了對昆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

蟬有時被比喻成弱者,經過艱苦的掙扎奮爭,費盡全身力氣爬上枝頭,而在狂風暴雨的襲擊下摔到地上,又面臨螞蟻和野鳥的威脅了。作家許地山先生就把蟬視為一種弱者的象徵,他在《蟬》一文中寫道:「急雨之後,蟬翼濕得不能再飛了。那可憐的小蟲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頭。松針穿不牢的雨珠從千丈高處落下來,正滴在蟬翼上。蟬嘶了一聲,又從樹的露根摔到地上了。」許地山先生的意思,是借蟬抒寫充滿苦難災禍的人生,通過蟬這一喻體,使詩意更含蓄婉曲了。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蟬噪來寫夏天的寂靜,可一旦天天聽蟬噪,恐怕人就會躁動了。作家施蟄存先生在《蟬與蟻》里,講寓言中的蟬,終日詠歌,不知儲蓄糧食,遂至身先蒲柳而亡。可是,倘若蟬不唱歌,它是否能活到螞蟻那樣的壽命?蟬但求吃飽喝足,便在酷熱的陽光下努力謳歌,雖然我們不懂它在唱什麼,但無論是吟風弄月,或是悲天憫人,它多少已唱了出來,令它一生除了吃喝之外,至少還有一點旁的意義。

對蟬聲較真的,還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荷塘月色》中有這樣幾句:「樹縫裡也露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有一位讀者致函朱自清,認為「蟬夜晚是不叫的」。周圍的同事也認為蟬晚上不叫。朱自清便向昆蟲學家劉崇樂請教。劉翻閱了多種有關昆蟲的着作後,說:「平常夜晚,蟬是不叫的,但有時卻能聽到它們在叫。」於是,朱自清便常常夜間外出,在樹間聆聽。不久,竟然兩次在月夜聽到蟬的叫聲。他最後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觀點。

夏蟬居高聲自遠,大多數的文人是在顧影自憐,以蟬自詡。在他們心中,蟬高潔的不食人間煙火,生命淒涼短暫,卻照樣奏響生命的樂章。這的確很像一些文人生命的自畫像。這恐怕也是文人愛蟬的原因吧。

[1]

作者簡介

張素芹,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