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日聽蟬(石榴人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日聽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夏日聽蟬》中國當代作家石榴人家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夏日聽蟬

新麥歸倉,初夏一場透雨之後,沉睡地下數年的蟬蟲們悄然而出。而後,經歷一番辛苦的蛻變,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在各類樹木的枝頭,開始了他們的歌唱,此起彼伏,或急或緩,或明亮或嘶啞,像一場夏日的交響曲。

無所不在的蟬鳴,成為夏天的一個符號。聽聽蟬鳴,或在午後,或在星夜,或在風起,或在雨停,或正躊躇滿志,或正黯然神傷,因之而來的感覺也不盡相同。有人在蟬聲中聽到了熱情、愉悅和滿滿的正能量。唐朝詩人虞世南在《蟬》中寫道:「垂餧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在他這裡,蟬朝飲清露,居高臨下,放聲高唱,悅耳動聽,一派高潔優雅。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鳴蟬和驚鵲、蛙鳴共同構成了一幅歡樂而溫馨的豐年場景。清人袁枚在《所見》里,描繪了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和優美和平的田園風光,「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樣美好的日子,怎麼能離開蟬這個夏日的主角!

也有人從蟬鳴中聽到了失落、寂寞和淒涼。同樣在唐朝,年少成名的駱賓王遭遇變故,身陷囹圄。在牢內,他聽到牆外秋蟬鳴唱,發出輕幽的聲息,感覺淒切悲涼超過先前所聞,於是觸景生情,寫下了著名的《獄中詠蟬》:「西陸(秋天的意思)蟬聲唱,南冠(囚徒的意思)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以蟬比興,以蟬喻己,表達了詩人品行高潔卻時運不濟、報國無門的哀怨悲傷之情。另一位大詩人李商隱生活在江河日下、動盪不安的晚唐前期,一生鬱郁不得志,在他聽到的的蟬聲里,更是瀰漫着幽怨、悲愴的情緒。他在《蟬》一詩中寫道:「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國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在高樹上難以飽腹,徒勞悲鳴,無人喝彩、無人同情;人在江湖官職卑微,飄忽不定,家園荒蕪,家徒四壁。此情此景,如難兄難弟,情何以堪!

人們從蟬鳴中聽到了不同的感受,其實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心緒。生物學意義上的蟬鳴,是雄蟬為「求偶」而發出的聲音,類似雄性孔雀開屏的效果。雌蟬卻永遠是靜默的聽眾,不會有自己的歌聲。所以,只有安靜的雌蟬才真正聽懂這場夏日的歌會,並從中找到自己的真愛。當然,這也不妨礙充滿感情、善于思考的人們從蟬鳴中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

年復一年,可愛的蟬們總是如期而至,儘管它們的壽命只有短短的兩個多月,卻是炎炎夏日裡我們最熟悉的陪伴。在它們的歌聲里,我們可以回到過去,與先人們同歡樂、共傷悲。而今恰逢盛世,我們聽蟬,感受更多的是蟬聲里的激情愉悅美好

時至今日,蟬們的生存卻遭遇最大的危機。現在的人們更看重它們的營養功能,恨不得把它們一網打盡,通通變為盤中美食。蟬其實是夠聰明了,總是選擇在黑夜破土而出,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包括人在內的各種天敵。可它們再聰明,一旦成為人們美食的目標,所謂的黑夜將不復存在,破土而出後,等待它們的不是大樹,而是人們貪婪的雙手。能夠僥倖逃脫人們的撲殺,完成華麗的蛻變,然後登枝高歌,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無論城市和鄉村,夏日的蟬鳴正變得稀疏而遙遠。人們真的要嘴下留情了,讓更多的蟬們能夠自由成長,有放聲高歌的機會。不然,若干年之後,我們的夏天可能只有如火的驕陽、靜默的高樹和寂寞的我們,那曾經帶給我們歡樂或憂傷的蟬聲已經遠去,只能在古人的詩篇里找尋。

[1]

作者簡介

石榴人家,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