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年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夏商周年表 | |
---|---|
夏商周年表,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 於2000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公布。
《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夏商周年表還排出西周10王具體在位年,排出商代後期從盤庚到帝辛(紂)的12王大致在位年。[1]
《夏商周年表》問世後,面臨諸多爭議。一說該表內容作為夏商周年代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解決了一批中國歷史紀年中長期未定的疑難問題,填補了中國古代紀年中的一段空白。 但也有人從諸多角度提出了批評。[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夏商周年表
外文名稱 Three dynasties timeline of ancient China
類型 時間表
包括 夏商周斷代
始於 前2070年
正式公布 2000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公布
編制背景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然而有明確紀年的歷史迄於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前夏商周各王的名字雖記載於《史記》,但相關年表中沒有具體在位的年代,這種狀況被稱為"有世無年",成為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從西漢晚期的劉歆開始,不少學者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但局限性明顯。
編制過程
1996年5月,"夏商周斷代工程"作為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正式啟動。該工程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對歷史文化遺址的發掘,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鑑定以及對古天文學記錄的整理,於2000年9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並通過國家驗收,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和《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階段成果報告》簡本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年表內容
夏代年表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前期年表
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後期年表
盤庚(遷殷後)、小辛、小乙:公元前1300年-前1251年,共50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祖甲、廩辛、康丁:前1191年-前1148年,共44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紂):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22年,在位55年(共王當年改元)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
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厲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共和當年改元)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共14年
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年表意義
《夏商周年表》把中國的歷史紀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為標識的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並明確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體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為公元前1600年,並明確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對於商代前期的歷史給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也相應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相關爭議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和工程驗收組認為,《夏商周年表》是截止到制定完成時為止"最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表,是在現有條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好成果,代表了年代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該年表推定夏朝約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公元前1046年。
這一結果被很多教科書和詞典所使用,但也引起很大爭論和質疑。 國際上有人評論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學術上的批評也不斷提出。 相關學術批評,主要涉及夏朝是否存在、研究方法是否可靠、採信的材料是否充分, 也有研究者強調古代學者如邵雍等推算的共和前歷史紀年表的價值, 等等。
除受到上述批評外,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的成員也表示,《夏商周年表》只是階段性成果,還有待完善和細化,要隨着更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將做進一步的更正調整。 為了彌補《夏商周年表》等的缺憾,2001年,中國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