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興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復興鎮是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這裡俗稱「吳頭楚尾」。南濱長江與江西彭澤、湖口兩縣隔江相望,西北與華陽河、九成兩農場相毗連,北連黃大湖,東與望江縣接壤。[1]

基本內容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這裡俗稱「吳頭楚尾」。南濱長江與江西彭澤、湖口兩縣隔江相望,西北與華陽河、九成兩農場相毗連,北連黃大湖,東與望江縣接壤。這裡襟江帶湖,沃野平疇,沿江公路橫貫東西,安九公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北與105國道、318高速公路相連接,境內擁有40公里長江岸線,其中有5公里的優質深水岸線,是長江流域有名的天然避風港和深水港,並建有3000噸級深水碼頭3座及多個輪渡碼頭,是皖西南農村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鄉鎮概況

復興鎮鎮區與華農總場機關相連,鎮區面積6.7平方公里,鎮區人口3.1萬,該鎮總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6.5萬,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省農墾總公司華陽河總場、省司法廳九城勞改農場、省河道管理局、九江長江海事、市地方海事、市港口局等駐鎮省市單位達10餘家,遐邇聞名的國家級3A風景名勝長江絕島——小孤山和蓄勢待發的宿松縣臨江產業園均位於境內。1983年經省政府批准為「建制鎮」。1999年被安徽省省政府確定為「中心建制鎮」,2003年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中心鎮」,2004年中國歷史出版社將復興鎮收錄編撰在《中國2000名鎮》巨著之中。復興憑藉厚重的歷史文化,優越的區位條件,良好的資源稟賦,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第二批發展改革試點鎮。2009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為全省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和新農村建設示範鎮。2010年鎮域內省級開發區——宿松縣臨江產業園獲省政府批准籌建。2011年榮獲「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稱號。

歷史背景

宿松縣復興鎮是一個有着百餘年歷史的商埠重鎮,古屬九江,史稱「潯鎮」,又因清朝「洋人」駐紮,也稱「復洋鎮」。解放前就是商業繁華之地,店鋪林立、夜市通霄,八大商號,遠近聞名,素有「小香港」之稱。解放後,百貨、醫藥、食品等國家三級批發站應有盡有、商貿流通異常活躍。一批國有二輕企業如輕工機械、棉花加工、紡織、服裝、造紙、製藥應運而生,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輝煌,這些都奠定了復興鎮商貿重鎮的基礎。

交通狀況

宿松縣復興鎮濱江依湖的區位使水上運輸尤有特色,5000米的濱江岸線能停靠5000噸級的海輪,大小碼頭有30多個,境內公路縱橫交錯,上至九江、武漢,下達安慶、南京,與京九鐵路、銅九鐵路、滬蓉高速、九景高速公路等擦肩而過,是安徽省通往湖北省、江西省的要道之一。

人口設施

該鎮電視台、文化館、電影院、新華書店俱全,有2所完中、4所初中、16所小學、4家醫院。另外,較完備的供電、通訊設施,較發達的客貨運輸,為復興鎮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鎮現轄7個行政村,3個社區,2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5W多人,鎮黨委下轄46個黨支部,1000多名黨員。2005年初外出務工黨員95名。已在黨員流入地較集中廣東省東莞、福建省石獅組建了流動黨支部。[2]

經濟發展

鎮區人口1W6多人,鎮域面積873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233公頃,鎮區面積350公頃。是遠近聞名的農業大鎮,鎮內主要農作物有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紅薯、馬鈴薯等。20世紀80年代初就被定為國家優質棉出口基地,因此素有「棉鄉」美譽,生產的「冠球」牌優質棉遠銷海內外。棉花、油菜交易量大面廣,有1110多個商業網點遍布全鎮,門市房面積有9萬多平方米,棉花加工、油脂加工是本鎮的支柱產業。鎮內主要有華農總場、九城勞改農場、平安聯運、怡豐紡織、華鑫油脂、潤申棉業、東陽磁材等省市屬企業。2007年全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5.1億元,是皖西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2011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4億元,復興鎮三大產業發展齊頭並進,實現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11年在安徽省發改委的指導下,完成了《臨江產業園規劃》,把復興鎮定位為安徽沿江城市群西部門戶新城,把臨江產業園作為安徽臨江產業發展軸上的西部龍頭來建設。[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