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聲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聲律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指詩文中將漢語的聲、韻、調互相配合以形成音韻美的一般法則。南朝齊梁時的文士周顒(yóng)將漢語的自然發音區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沈約(441—513)在此基礎上提出聲調高低互相調節、平聲和仄聲前後配合的詩歌創作規則,以及在聲調、聲母、韻母搭配上存在的八種弊病。劉勰(465?—520)《文心雕龍》指出,詩歌上下文以聲調的飛揚與沉降(相當於平聲和仄聲)相配產生節奏美,以韻母相同的字收尾押韻產生呼應美。劉勰將音韻和諧協調的要求推及一切文章,既是為了利於傳播和接受,也表明對誦讀美本身的重視,反映了南朝文人對形式美的追求,啟示唐人寫出工整優美的律詩。早期的聲律理論多藉助於音樂概念,後來發展為專門的漢語音韻學。

引例1

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宋書•謝靈運傳論》) (五種顏色互相映襯,八類材質的樂器發出的聲音和諧流暢,讓色彩和樂音各自有合適的調配。詩歌也要做到平聲與仄聲有相應的變化,低沉和高昂的聲音相互調節,如果前面聲調輕揚,後面的聲調就要短促響亮。)

引例2

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聲含宮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 (劉勰《文心雕龍•聲律》) (音律是根據人的聲音創製的。人聲包含有五音變化,這是先天稟賦,古代帝王根據人的聲音製作樂歌。可見樂器是模仿人的聲音,而不是人的聲音模仿樂器。因此,語言是文章表達思想的關鍵,至於語言符合韻律,只是調節人的唇吻而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