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壯族的傳統節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壯族的傳統節日

來自網絡的圖片

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1]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貪婪與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壯族人民的傳頌,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遊樂節日。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着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2]

參考文獻